1940年8月,八路军第五纵队由八路军一一五师苏豫支队、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二旅、陇海支队与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等部合编组建于皖东北。该纵队由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第一、二、三支队与皖东北保安司令部,总兵力近2万人。9月即执行东进战略,开辟淮海抗日根据地,在沭阳、泗阳等地建立民主政权。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该部于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原第一支队)、第十旅(原第二支队)及师直属队,成为华中抗战的中坚力量。
纵队司令部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黄克诚,湖南永兴人,1955年授大将军衔。
参谋长 韩振纪,河北高邑人,1955年授中将军衔。
政治部主任 黄克诚(兼);吴法宪(后),江西永丰人,1955年授中将军衔。
政治部副主任 邓逸凡,广东兴宁人,1955年授中将军衔。
供给部部长 刘炳华,河南商城人,1955年授少将军衔。
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于1940年8月由苏鲁豫支队整编而成,下辖3团(第1、2、3团)。作为纵队先锋部队,该支队于9月率先东渡运河开辟淮海区,10月南下盐阜地区参与黄桥战役策应,10月10日在白驹镇与新四军实现历史性会师,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
司令员 彭明治,湖南常宁人,1955年授中将军衔。
政治委员 朱涤新,湖北阳新人,未授衔(转地方工作)。
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二支队于1940年8月由新二旅(辖5、6团)及第三四四旅第六八七团整编组建。该支队作为纵队主力,参与开辟淮海根据地,在盐阜反"扫荡"中表现突出。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
司令员 田守尧,安徽六安人,1943年赴延安学习途中于黄海小沙东海域与日军激战牺牲。
政治委员 吴信泉(李雪三代),湖南平江人,1955年授中将军衔。
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于1940年8月由陇海南进支队(钟辉部)与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张爱萍部)合编组建。该支队辖7、8、9三个主力团,9月即东进淮海区开辟抗日根据地,10月参与策应黄桥战役。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成为苏北抗战主力部队。
司令员 张爱萍,四川达县人,1955年授上将军衔。
副司令员 孙象涵,安徽宿州人,未授衔(转地方工作)。
政治委员 韦国清,广西东兰人,1955年授上将军衔。
八路军第五纵队皖东北保安司令部成立于1940年3月,最初隶属八路军第四纵队。1940年8月第五纵队组建后,该部转隶纵队领导,负责皖东北地区的地方武装整训与根据地保卫工作。1941年2月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后,该部由常玉清任副司令员,同年11月改编为淮北苏皖边军区,划归新四军第四师指挥。该部在坚持皖东北敌后斗争、保障主力东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司令员 张爱萍(兼)
副司令员 赵汇川,安徽濉溪人,1961年授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