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思维误区:魏延的悲剧与王平的辉煌
谈及三国,绕不过诸葛亮。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不知让多少人扼腕叹息,也唤起了无数后人的共鸣。
这种共鸣之下,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
是啊,究竟为何?
这位天赋异禀的奇才,为何只能止步于三分天下?除了命运和时代的大势之外,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
命运无法改变,就像寿命一样,即便祈星求寿,也最终止步于54岁。
大势不可逆转,就如同时代洪流,即便殚精竭虑,也终归被世族所限。
唯一能抗争的只有自身的不懈坚持和对团队战斗力的提升,这或许能带来一线生机。
然而,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却饱受争议。
有人称赞他赏罚分明、治蜀有方;也有人批评他不懂放权,把自己累死。
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若不深入那个时代,一切讨论都显得虚幻飘渺。
唯有回到历史现场,挖掘根源,再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才能真正理解诸葛亮用人的逻辑。
蜀汉之后再无卓越之士
三国时期是东汉末年的延续,而东汉以孝治天下,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德政之一。
讲究孝顺和德行,因此形成了一种特别的选官制度——举孝廉。
只有成为孝子廉士,你才有可能为官,并逐步升迁,实现人生抱负。
孝廉制度优劣参半,好的一面是举荐出来的人中,有些名垂千古;坏的一面则是一些人遗臭万年。
但在褒贬之间,那些留存在史书中的人物,其实只是幸存者偏差后的结果,他们并不能完全代表当时社会风貌。
反而,大多数普通人的德行,更具普遍性。
所谓孝廉,考察的是孝顺和德行。然而,这两个概念从未具体化或量化过,多靠主观演绎。
孝顺可以打分吗?德行为谁评判?
无法量化的标准,使得整个汉朝官场选拔制度缺乏公平性和逻辑性,更多依赖家族背景和伪君子的包装。
家族背景成了举孝廉的重要因素,而伪君子的存在则合理化了这一切。在那动荡的时代,秀才们不再读书,孝廉们也不再孝顺,武将们怯懦如鸡。
官场腐败到了根子,无数寒门子弟怀揣着出头之日的梦想,却在世家大族主导的政坛中成了弱势群体。这些世家大族不仅掌控了官场,还逐渐扩展权力诉求,使得政治格局失衡。最终,在董卓之乱后,引发了汉末的大动荡。
于是,三国时期拉开了帷幕。然而,即使在这充满变数的年代,那些深受汉末遗风影响的士人依旧遵循着德才兼备的人物品评标准,这也是“德胜于才”思维出现的原因之一。
因此,当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理念时,他无奈地指出,高德行者往往庸碌无为,难以办事。
这种庸才与人才间的区别,在诸葛亮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诸葛亮用人时偏爱德才兼备之士,但蜀汉地小人少,从哪里找那么多理想中的双绝人物呢?基数有限,硬要挑选,结果便是蜀汉人才凋零,其中典型例子莫过于王平和魏延不同遭遇。
对于蜀汉来说,多代领导人都崇尚仁义天下、复兴汉室。
刘备作为开创者,对道德洁癖相对宽容,而诸葛亮作为士子,则更注重道德洁癖。这种背景和对道德洁癖的不同态度决定了魏延命运多舛。
魏延其人在刘备时代步步高升正源于此。作为荆州降将,他背负弑主背德之名。在《三国演义》中,他用韩玄首级做投名状,成为蜀汉臣子,也因此屡次被诸葛亮敲打。
而历史上的魏延,同样是荆州降将,不算根红苗正,一直背负投降骂名。但刘备看他却如丈母娘看女婿般越看越喜欢。
随刘备入蜀后立下战功,被破格提拔为镇守汉中的主将。
他曾自信满满地说:“若曹操举全国而来,请让我为大王拒之;若偏将率十万兵至,请让我为大王吞之。”刘备对魏延的信任可谓坚定不移,不顾众人反对,直接让他越过张飞,成为汉中主将。
在刘备时代,魏延风光无限。然而到了诸葛亮执掌蜀汉时期,他的境遇却远不如能力平庸的王平。这正是蜀汉两代领导人在用人方面差异的体现。
那么,王平到底是何许人也?简单来说,他听话、好用、心思单纯,有一定能力但并不出众。《三国志》中的史料对王平的记载寥寥无几,而后世《三国演义》中他的战功也乏善可陈。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在街亭之战中,他力阻书生马谡山上扎营,从而避免了更大的灾难。尽管如此,他却成了诸葛亮时代最受信任的将军之一。这背后的原因除了汉末用人制度对诸葛亮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二人的性格相似。
诸葛亮行兵布阵讲究谨慎稳重,四平八稳,这种风格使得像王平这样的人备受器重。而这份器重,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如何使用个性鲜明且能力超凡的人,是诸葛亮的一大软肋。
实事求是地说,魏延虽算不上军事奇才,但绝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沙场宿将。他想象力丰富,统兵作战能力强,用他可以出奇制胜!
然而,在蜀汉形势严峻之下,如果没有奇迹,很难有翻盘的希望。但寄希望于奇迹,并不是诸葛亮所擅长的方法。
即便在诸葛亮时代魏延被重用了,却依旧是领导眼中的异类和眼中钉。感受到压制的魏延个性十足,得罪了不少人,最终因口无遮拦成为蜀汉德行高尚者眼中的叛徒,被伪君子杨仪设计除掉。
个性与能力兼具的人,如魏延,却落得如此下场;反观战功一般、能力有限的王平,却成了蜀汉后期的重要支柱。令人唏嘘。
话说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内部斗争加剧,可怜的魏延成为失败者,被杨仪踩在脚下羞辱。而杨仪能办成这件事最大的助力,就是王平和马岱。一边喊打喊杀却不敢追击太甚的是王平,而真正结束魏延生命的是背后一刀刺来的马岱。
由于这份功绩,王平后来接替了魏延的职位,成为汉中的太守。然而,他的战绩与魏延所言的“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相去甚远。
面对如草包般的曹爽,王平模仿魏延的战术,坚持防守待援,这既展现了他的性格,也反映了蜀汉逐渐失去自主性的战略方针。
一个完全听命行事的将领固然是好将领,但缺乏应对突发变故的灵活性。
这正体现了诸葛亮用人的遗风——重视德行背后的服从,重视庸才背后的盲从,而个性则成了缺点,奇才难以脱颖而出。
魏延因其反骨被定罪,这也成了他后来造反的原因。细细分析,其实不过是有棱角、个性鲜明的人才因不得志而暴露出的用人逻辑问题。
刘备穷尽一生网罗天下英才,使蜀汉人才鼎盛。他不仅重用德行兼备的人,还能容忍个性鲜明的奇才。刘备看人长处也看短处,胸怀宽广。而相比之下,诸葛亮则显得稍微狭隘一些。
通过这两个人物际遇的对比,我们可以明白蜀汉走向衰落,从刘备在白帝城驾崩那一刻就已注定。
在人才凋零背后,不仅是因为战争损失,更重要的是用人观念发生了改变。后期支撑蜀汉军事主力的是来自曹魏的姜维和夏侯霸,这无疑从侧面验证了诸葛亮在人才观上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