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长三角地区将多一个机场——嘉兴南湖机场,但这座机场的与众不同之处,可能让周边的上海虹桥、浦东、杭州萧山等“老牌劲旅”都捏把汗。嘉兴地处强邻环伺之地,北靠无锡,东接上海,南邻杭州,几乎被一圈机场“围堵”。更扎心的是,这些机场不仅客运业务火爆,货运能力也毫不逊色。嘉兴建机场,无异于在高手如林的餐桌上强行插上一双筷子,这回真能夹到肉?
有人说建机场是城市发展的标配,可这话放在长三角就有点玄乎了。上海虹桥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7000万人次,浦东机场更是逼近1亿,货运量常年稳居亚洲前列。杭州萧山机场也不甘示弱,每年处理货物超百万吨。嘉兴夹在中间,想分一杯羹?可人家连地盘都快没了——周边机场跑道、机位、航线全占了,连个像样的货运空位都找不到。可嘉兴偏不听,非说要建个机场,还搞了个“以货为主”的定位,这波操作,是准备在货运市场掀桌子?
嘉兴的底气可不是吹的。翻开地图就能发现,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堪称“黄金三角”——离上海两大航运枢纽就一个俯冲,杭州湾工业带就在后院。电商仓储、精密制造,这些都需要高效物流,而周边机场要么客货两难全,要么运力饱和。嘉兴市政府脑洞大开:既然做不了客运“大佬”,那就当个货运“专才”。4E级军民合用机场,跑道长3400米,年货邮吞吐量目标110万吨,旅客吞吐量却只有180万人次——这配置,摆明了就是为货机量身定做的。
普通人怎么看?嘉兴的电商卖家早就坐不住了。现在物流时效越来越卷,阿里巴巴、京东的次日达承诺,光靠现有机场根本撑不住。新机场一落地,他们就能把仓库搬过去,快递直通国际市场。可也有人泼冷水:周边机场货运业务早饱和了,新机场真能抢到生意?
表面上嘉兴南湖机场项目进展顺利,校飞、试飞都按计划进行。可暗地里,质疑声就没停过。有的专家直言,长三角货运资源早就过剩,新机场建成后,很可能沦为“僵尸机场”。还有人说,既然周边机场都能服务嘉兴,干嘛要自己折腾?钱花得值吗?更扎心的是,民航局曾明确表态,长三角货运枢纽已初步形成,再建新机场怕是要“重复建设”。
就在所有人以为这事要黄的时候,2023年12月,国家发改委突然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机场群建设规划》,里面赫然写着:“支持嘉兴建设南湖机场,打造区域航空货运枢纽。”这波操作,简直像给嘉兴递了个“免死金牌”。更劲爆的是,规划里提到,南湖机场将重点发展跨境电商、冷链物流、高端装备运输等“高精尖”业务,而这些领域,恰恰是现有机场的短板。
矛盾瞬间激化。上海机场集团直接发话:“我们欢迎竞争,但别搞恶性价格战。”杭州萧山机场也不甘示弱,连夜宣布开通更多货运航线。可嘉兴根本不在乎——人家早就瞄准了疫情暴露出的“痛点”:传统枢纽机场货量堆积如山,分拣效率低得可怜。而南湖机场,将从零开始,打造全自动化分拣中心,目标是实现“货到付款”的极致时效。
更狠的是,嘉兴还拉来了顺丰、京东物流等巨头站台。顺丰高管放话:“我们等这个机场等了十年!”京东则直接投资50亿,在机场旁边建个超大型仓储基地。这下,长三角货运市场彻底炸锅了——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的是新赛道来了,愁的是老格局要被打破。可无论谁输谁赢,有一点是肯定的:长三角的航空物流生态,终于要迎来一场“大洗牌”。
1. 表面平息:风浪之下,藏的是隐忧
从外表来嘉兴南湖机场的建设似乎一帆风顺——项目接近竣工,通航日期确立,各项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按计划稳步推进。这些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其实隐藏着更大的挑战。在这样一个航空枢纽高度集聚的区域,即使找到了货运作为突围点,未来是否能真正瓜分到市场蛋糕,仍然充满变数。周边像上海浦东机场、杭州萧山机场、宁波栎社机场这样的“巨无霸”,早已形成了庞大的物流网,即使区域需求在增长,但分一杯羹的难度毫无疑问依然巨大。南湖机场不仅要承担盈利压力,还要应对后期持续发展的竞争力考验。
2. 意外障碍:赛道不是没人跑,而是高手太多
即便嘉兴在硬件上努力做到差异化设计,但这并不代表领先地位唾手可得。在模式和策略已经相对成熟的货运市场,嘉兴的定位仅仅是一块“缺口捕手”,很难完全摆脱对大流量机场的依附。物流圈的资源倾斜、头部企业的固有布局,以及国际航运与全球供应链中逐渐强化的传统枢纽地位,都是嘉兴不得不面对的“隐形敌人”。疫情虽然为区域级货运枢纽创造了转机,却也加剧了全球物流的挑战——成本高企、效率波动,这些外部动态变化随时可能让新生机场的成长之路更加坎坷。
3. 分歧加深:理想与现实,步伐未必合拍
嘉兴南湖机场的货运定位,虽然规避了直接竞争,但仍然难免在运营上出现分歧。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如何协调?项目前期的顺利推进,大多离不开地方支持,但真正投入运营后,市场化环境下企业的存续甄别与优胜劣汰在所难免。如果政府与企业的资源调配节奏不一致,会造成利益和效率的错位。另人们对这座机场的期待值越来越高,但能否尽快转化为可感知的经济增量,仍然是个未知数。而随着机场开通后实践中的问题逐渐浮现,各种对运营方向和策略的不同立场,极有可能使嘉兴机场面临更多掣肘。
嘉兴南湖机场的“货运枢纽”愿景确实很美,但美梦能否成真,还得回到冷冰冰的现实。从表面绕开客运主赛道另辟货运新径仿佛让人拍手叫好,殊不知背后更多是一种“无奈”之举:与其说是精明的择道,不如说是被动的破釜沉舟。对一座经济活跃的城市来说,没有自己的机场已经落后;可要是真把这座机场运营起来,则或许意味着更难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更耐人寻味的是,嘉兴南湖机场的出现看上去填补了一块区域空白,却可能加剧长三角航空物流市场内部的拉扯。既然大家都说这是一块“空白市场”,那为何这些年巨头们没去吃这顿饭?难道“高手”们的眼界反而不如一个新入局者?所谓“独辟蹊径”,怕是只好话听多了罢了。至于未来能否真正成为长三角的明星节点,还真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何况,如果货运行业的利润本就被其他市场蚕食殆尽,那么到底是嘉兴南湖机场在分一杯羹,还是它在危机四伏中艰难求生,这还得画上一个大问号。
既然机场成了区域竞争中的“标配”,那嘉兴南湖机场的定位是否真的是务实决策?从“捡漏”全球货运市场,看似聪明的一手之后究竟是“补位”还是“空耗资源”?长三角的航空物流生态圈是否真的需要这样一个新成员,还是说,除了拓宽数字化物流之外,未来这些中小型机场难逃空运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的命运?评论区见,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