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总能碰到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尤其是在买车险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买保险,送全年免费洗车”这样的好事。
听上去确实挺吸引人的,感觉自己一下子就省下了一大笔钱。
可是,这“免费”的背后,到底是谁在为大家的服务买单呢?
最近在河南济源发生的一件事,就给咱们揭开了一个让人心里五味杂陈的盖子。
一群辛辛苦苦开店做生意的小商户,就因为这个“买保险送服务”的合作,现在被拖欠着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的费用,有的甚至快两年了,日子过得是相当艰难。
事情的经过其实不复杂,但里面的责任划分却成了一笔糊涂账。
咱们把时间拨回到2021年,那时候,济源车博士汽车美容店的老板常女士,还有其他好几家洗车行、汽车服务店的老板们,迎来了一个看似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国内鼎鼎有名的保险公司——人保财险在济源分公司的工作人员,带着一家名叫“车主惠”的平台公司的人,主动找上了门。
他们带来的合作方案听起来非常诱人:让这些店铺成为人保车险的特约服务商。
具体来说,就是人保的车主客户,可以凭借买保险时赠送的洗车券,到这些合作店里来免费洗车或者做保养。
服务完成后,店铺的费用由“车主惠”这个平台来统一结算。
对于这些小本经营的商户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客源。
能和人保这样的大品牌挂上钩,意味着能源源不断地接触到优质客户,生意不愁做了。
大家想,人保这么大的公司,信誉肯定没问题。
于是,常女士和其他商户们都高高兴兴地签了协议,有的还按要求交了2000块钱的保证金,满怀期待地开始了合作。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一切都还算顺利。
人保的客户拿着券来店里消费,商户们在“车主惠”的手机应用里也能看到自己的服务记录和待结算的金额。
眼看着数字一天天往上涨,大伙儿心里都挺踏实的。
可问题慢慢就暴露出来了,大家发现,“车主惠”这个平台结算回款的速度非常慢,后来干脆就停滞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APP里显示的欠款金额越积越多,从几千到几万,再到十几万。
常女士店里,光是2023年10月份以来的欠款就高达18万多;另一家源源洗车行被欠了8万多;做汽车保养的云车汇汽车服务更糟心,被欠了10万多元。
更让云车汇的陈老板头疼的是,按照合作要求,他们给客户做保养,还得先自己掏钱去买人保指定的机油,现在不仅服务费拿不到,连垫付的材料成本都打了水漂。
这笔钱对于大公司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这些小店,那就是维持经营的生命线。
工人的工资要发,店面的房租水电要交,每天一睁眼就是各种开销。
这么多钱被拖欠着,很多店铺的资金周转都出现了严重问题,甚至到了快要发不出工资、难以为继的地步。
被逼无奈,从今年4月开始,常女士和十几位商户代表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去找人保财险济源分公司,希望能讨个说法。
毕竟在他们心里,这件事从头到尾都和人保紧密相关。
为什么这么说呢?
商户们的理由很直接,也很有力。
第一,当初是人保的员工亲自带着“车主惠”的人上门来谈合作、签协议的,如果不是冲着人保的牌子,他们根本不会认识这个“车主惠”。
第二,他们辛辛苦苦服务的对象,全都是人保的客户,他们是在为人保的增值服务项目提供落地支持。
第三,合作过程中,一旦有客户投诉或者出现服务纠纷,都是人保方面出面来协调解决的。
第四,关于洗车券的使用规则和问题处理,最终解释权也似乎在人保手里。
在商户们看来,“车主惠”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负责记账和打款的工具,真正的“老板”或者说项目的总负责人,就是济源人保。
然而,当商户们找到济源人保时,得到的答复却让他们感到心寒和困惑。
人保一位负责这个业务的周姓负责人解释说,人保的合作方是“车主惠”平台,而不是直接和这些商户合作。
他们是向“车主惠”采购服务,然后由“车主惠”去找商户来具体执行。
法律上讲,人保和商户之间没有直接的合同关系。
至于欠款问题,这位负责人表示,人保已经把钱结算给了“车主惠”,是“车主惠”那边自己给商户设置了“满6万才支付”的高门槛,才导致大家拿不到钱。
这个说法一下子就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但这里面有一个细节让商户们无法接受,也让旁观者觉得不太对劲。
人保的这位负责人随后又补充说,因为“车主惠”前期运营出了问题,所以人保现在正在“每月恢复给‘车主惠’支付2万元”。
这就奇怪了,如果之前真的已经把所有款项都结清了,为什么现在还要继续给“车主惠”打钱呢?
这番话听起来,倒更像是承认了人保对“车主惠”的资金状况是知情的,并且双方的账目并没有完全结清。
现在的情况就陷入了一个僵局:商户们认为,人保作为整个服务链条的发起者和最大受益者,理应承担起责任,不能看着他们这些合作伙伴陷入困境而袖手旁观。
人保方面则坚称自己是按合同办事,问题出在中间平台。
而那个最关键的“车主惠”平台,却在这场纠纷中变得异常沉默,记者联系其工作人员,对方也只是表示上报,之后便再无回音。
这件事反映出的,其实是当前一种很常见的商业模式背后隐藏的风险。
一个大企业,为了做市场推广,外包给一个平台公司,平台公司再去找无数个小商户来干活。
这个链条看起来很高效,但风险却被层层转移,最终全部压在了最末端、最弱势的小商户身上。
大企业享受了品牌增值和客户满意的所有好处,却在出问题时,用一纸合同将自己和实际提供服务的劳动者隔离开来。
这对于那些信任大品牌、踏踏实实干活的小生意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大家盼望的,不仅仅是能尽快拿回属于自己的血汗钱,让店铺能够正常运转下去,更是希望像人保这样有社会影响力的大企业,能够展现出应有的担当,别让“买保险送福利”的美好承诺,最终变成压垮小商户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