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杨成武:华北战场巧变战法破僵局,定兴城缴获如山炮弹

全国大决战的序幕已经拉开,华北战场正处于一个微妙的战略节点。东北地区的大规模决战即将全面展开,此刻急需华北战场的策应,以牵制敌军的增援行动。然而,傅作义部队固守其“以主力对我主力”的作战策略,使得华北的局势变得复杂。

这样的战略僵局,究竟如何才能有效打破?答案并不在于简单地正面硬碰硬。它隐藏在我军一次极具颠覆性的战术革新之中。这次突破不仅彻底重塑了华北地区的战局,更深远地影响了全国解放战争的整体进程。

战略迷局下的新打法

时值东北解放战争进入决定性阶段,我军在那里已成功将国民党军队压缩并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山海关、唐山等关键线路上。东北全境的解放,看上去已经指日可待。

然而,国民党最高统帅蒋介石为了挽救东北的危急局面,仍不惜余力。除了在一九四八年一月将青岛的范汉杰兵团调往锦州,他还积极策划从华北抽调更多兵力北上支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早在察南战役激战正酣的时候,高层领导便已明确指示华北部队。察南战役结束后,部队需要立即做好准备,向冀东地区实施机动,以期有力配合东北我军的作战行动。

华北部队的核心任务,就是坚决拖住国民党在华北的主力部队,严防他们跨越山海关,增援东北战场。这对于加速全歼东北地区的敌人,乃至整个全国战局,都具有无法估量的战略意义。

我军深知,华北战场有充分的条件来配合东北战区的对敌决战,以及其他战场的对敌斗争。因此,察南战役一结束,我军一方面立即展开休整,另一方面也迅速着手为挺进冀东和热西区域进行周密部署。

到了五月中旬,我军的几个纵队分路从广灵、蔚县地区出发。部队沿着平绥铁路的东段,即北平与张家口之间,一路向前挺进,直指冀东腹地。

队伍先后经过九宫口、石门峪、赛虎口、摩天岭、金水口等地。翻越了板城以北的复杂地形,最终抵达了野山坡地区。部队一到达,当地群众便像迎接亲人一般,热情地腾出房屋,筹备慰劳品。

那时的景象,真可谓是热热闹闹,让将士们感受到了当年红军时期在瑞金、兴国等老革命根据地所受到的那份淳朴而深厚的军民情谊。

杨得志、罗瑞卿同志,以及当时的指挥员“我”(杨成武),还有耿飚、潘自力同志,都很快地安排好了各自的住处。大家刚刚安顿下来,便接到了来自中央军委的一份重要命令。

这份命令明确指出,针对傅作义以主力对主力、集中兵力决战的特点,我军将一反过去常规的行动模式。我们将采取一套全新的作战方针:即“适当分散与适当集中”。

具体而言,就是以相应的分散来有效应对敌人的集中兵力。我军将灵活实行大踏步的进退机动作战。对于那些分散守备的敌人,则采取远距离奔袭的策略,大胆深入到敌占区内部歼灭敌人。

根据这一重大决策,军委随即进行了兵力部署调整。第三纵队、第四纵队,以及第二纵队下辖的第四旅,这七个旅的兵力,由杨得志和罗瑞卿同志率领,明确承担了进入冀东、热西地区作战的任务。

而第一纵队、第二纵队(扣除第四旅)、第六纵队和第七纵队,则由“我”(杨成武)来指挥。为此,我军迅速组建了一个指挥所,其主要职能是留在平汉线、平绥线一带。

该指挥所的核心任务是有效牵制内线敌人,与远在冀东、热西的杨、罗兵团形成内外呼应。这样一来,为了应对傅作义的集中对集中战法,我军野战军巧妙地分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兵团。

定兴城下,炮弹如山

依照中央军委的指示,我军随即颁布了一份《为执行新作战方针告全体党员、全体干部、战士、民工同志书》。这份告全军同志书明确指出,在适时分散作战之时,部队不必担忧短时间内无法打出轰轰烈烈的大仗。

我们通过赢得一场场小规模的战斗,取得一次次局部的小胜利,恰恰是为了促使未来能够展开真正轰轰烈烈的大规模战役,并最终取得决定性的大胜利。

公告要求所有指战员必须具备大胆深入敌占区作战的勇气。在外线作战中,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严峻困难。行军是作战胜利的必要前提,因此,即便面对强行军的考验,也不得有任何畏惧。

面对可能出现的严重敌情,我军必须保持高度的机动性,并巧妙地调动敌人,最终将其歼灭。即便偶尔遭遇粮食短缺,甚至吃不上饭的困境,部队也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行军和作战。

即使初期群众条件可能不尽理想,部队也应积极深入群众,开展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只要我们全体将士共同努力,所有面临的困难就一定能够被克服。

同时,这份号召也明确指出,全国的革命高潮已经全面到来。蒋介石反动统治的根基,此刻已是摇摇欲坠。华北地区敌人所处的形势异常紧张,整个华北全境的解放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这份深入人心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全体指战员的士气。它不仅显著增强了大家完成各项任务的坚定信心,更重要的是,使将士们在思想上做好了充分准备,以迎接并克服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严峻挑战。

五月十三日,也就是接到中央电报的第二天,部队在简单地吃过早饭后,迅速行动。杨得志和罗瑞卿同志随即率领着野战军的七个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冀东方向全速挺进。

与此同时,由“我”(杨成武)指挥的部队,则从野山坡挥师南下,一路经过了紫荆关,最终抵达了易县地区。刚刚组建起来的指挥所,就设在了易县附近的有利位置,负责指挥内线部队的作战行动。

在杨得志和罗瑞卿同志率领的兵团进入冀东地区作战后,傅作义部的主力部队也随即跟随并转向了冀东方向。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平汉铁路北段的敌人守备兵力,因为抽调而显得更加薄弱。

我军瞅准了这一难得的战机,毅然决然地又一次发起了保北战役。自全面内战爆发以来,我军已多次出击保北地区。每次行动都达到了预期的战役效果,成功调动了敌人,并歼灭了敌军的有生力量。

对于敌人而言,保北地区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清风店、石家庄、察南等一系列战役之后,敌人的兵力已被我军逐步压缩,被迫退守到北平、天津、保定铁路沿线的狭小区域内。

敌人倚仗着北平、天津这两座重要城市,控制着整个“三角地区”。现在,我军再次出击保北,敌人的敏感度自然会更高。根据我军的战役计划,第一纵队的主要任务是破坏长辛店、琢县一带的铁路。

此举旨在有效阻止敌人从南面进行增援。第二纵队则负责攻歼涞水、徐水地区的守敌。第六纵队的目标是占领敌人重要的物资补给总站——定兴。第七纵队则奉命袭击新城、高碑店。

这场战役从七月十五日正式打响。第二纵队率先攻占了涞水县城,此举不仅达成了自身的作战目标,更为第六纵队攻打定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坚实的侧翼掩护。

定兴城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它地处北平至保定铁路与天津至涞源公路的交汇点上。这座城池坐落在拒马河的东岸,是敌人进攻冀西和冀中地区不可或缺的补给站。

城内储备着大批军用物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攻下定兴,对敌人来说将是沉重一击,而我军则能获得亟需的物资补充。定兴城墙高三丈,城垣坚固异常,四周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利。

一旦战斗打响,敌人援兵可以迅速抵达。守城的敌人是新编第三十一师师部及其下属的两个营。要成功夺取定兴城,必须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务必在敌人援兵到达之前彻底解决战斗。

七月十五日,我军第六纵队向定兴城展开了全面合围。当日黄昏时分,部队已经成功地接近了城垣。此时,却突然遭遇了意料之外的挑战——拒马河里的河水暴涨,汹涌澎湃。

从西面负责进攻的部队因此被暴涨的河水所阻挡。为了确保不贻误发起总攻的宝贵时间,部队官兵与一万多名民工毅然决然地涉水过河,最终顺利完成了对定兴城的合围部署。

城北的部队率先打响了进攻的第一枪,成功吸引了敌人的大部分火力。城南的部队则趁此有利时机,果断实施爆破城门,并一举成功。然而,敌人并未就此罢休,他们负隅顽抗,极力封锁突破口。

一个狡猾的火力点,竟然将我军已经突入城内的部队与后续梯队有效地隔断开来。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敌人的增援部队正以惊人的速度逼近定兴城。

第六纵队副政委旷伏兆同志,亲自赶到了突破口的前沿阵地。他仔细察看地形,并迅速组织火力,对敌人的火力点进行强力压制。随着我军火力的猛烈打击,敌人的枪声渐渐平息了下来。

旷伏兆同志随后亲自带领部队,成功进入城内,并立即指挥入城部队对城内的敌人展开围歼。他们直捣敌人师部所在地,成功活捉了敌新编第三十一师师长陈治平,彻底全歼了守城之敌。

战斗结束后,旷伏兆在电话中向“我”(杨成武)报告:“杨政委,我们缴获了好几屋子炮弹!”听到如此多的炮弹,我的心里感到由衷的喜悦。

我军攻城野战,对炮弹的需求是何等迫切啊!每次战斗缴获敌人的炮弹,战士们都像爱护稀世珍宝一样,小心翼翼地组织携带。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宝贵的炮弹,我军从不敢像敌人那样随意。

我们从不进行大面积的射击,更不会在一个方块区域内倾泻成百上千发炮弹。相反,我们总是将大炮推到距离敌人阵地非常近的位置,近到敌人的手榴弹都能投掷过来,然后实施抵近射击。

如今,竟然一下子得到了好几屋子的炮弹,这简直是个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啊!“我”(杨成武)在电话中立刻对旷伏兆同志强调说:“旷伏兆,你赶快组织人手,一发炮弹也不准给我丢下!”

电话那头,旷伏兆同志坚定地回应:“是,我们马上组织人手,将所有炮弹运出城外!”之所以如此急切地组织运输,是因为敌人企图夺回其重要的补给站,正在迅速逼近定兴城。

战略钳制,内外合璧

“我”(杨成武)随即向聂司令员报告了这一重大消息。聂司令员听闻后,也亲自打电话给旷伏兆同志,语气坚定地指示道:“旷伏兆,你现在就是城防司令,负责把所有的炮弹都给我运出来!”

聂司令员兴奋地表示:“这缴获了不得啊!有了这些炮弹,我们就能把炮兵部队彻底补充起来了。你赶紧组织人手,马上运!”

“我”(杨成武)随后也迅速赶到了现场。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一条长长的运输队伍绵延不绝,前不见头,后不见尾。队伍中,有背负着沉重炮弹的战士,有肩扛着子弹箱的同志。

还有奋力抬着汽油桶的民工,现场人声鼎沸,一片忙碌而热烈的气氛。天空中正下着倾盆大雨,雨水如注。然而,同志们全然不顾刚刚经历战火的疲惫,在泥泞的道路中艰难跋涉。

他们将缴获的物资,朝着公路两侧的青纱帐里拼命运动。一旦进入青纱帐,就意味着获得了相对的安全保障。因为敌人通常不敢轻易进入那茂密的青纱帐中进行追击。

事后,旷伏兆同志向“我”(杨成武)汇报了具体的缴获情况:总计缴获了九千多发美式炮弹,一百多万发子弹,八百多桶汽油,以及一大批宝贵的粮食物资。

当时,“我”(杨成武)心里有些奇怪,他一个纵队副政治委员,怎么会在这里亲自指挥呢?事后我才了解到,旷伏兆见敌人援兵逼近,心中颇不放心,于是主动向纵队司令员请求到前线指挥。

得到了纵队司令员的同意后,他便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他及时解决了突破口被阻的问题,充分展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对迅速攻下定兴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杨成武)向来主张功过分明,有过错者要受到惩罚,有功绩者必须得到奖赏。后来,“我”(杨成武)向领导建议,将旷伏兆同志升任为第一纵队的政治委员。这项建议得到了军区和军委的批准。

当第六纵队在定兴城展开激战的同时,我军第一纵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成功攻占了琢县、长辛店、河北店以及大沟等地。第七纵队则英勇攻克了新城、固城和高碑店。

第二纵队则成功包围并相继攻取了徐水。通过这一系列紧密配合的军事行动,我军成功地击破了平汉线北段的铁路交通线,从而彻底孤立了保定城。

此举迫使傅作义不得不从冀东方向紧急调回其精锐部队,包括暂编第三军、第九十四军、独立第九十五师以及新编骑兵第四师,回援保定。这一成功的调动,为我军外线兵团歼灭敌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这次保北战役,我军在指挥上始终保持了高度的突然性。整个战役打得迅速、彻底、干脆,仅仅用了六天时间,便歼灭敌军一万二千多人。我军解放了涞水、定兴、徐水、新城这四座县城。

不仅孤立了保定,更成功调动了敌人的主力部队,从而有力地配合了冀东地区我军的作战行动。我军的内外线兵团,在此次战役中实现了完美的互相配合。

他们充分实行了高度的机动作战策略。经过冀东、热西战役和保北战役,我军成功“腰斩”了平汉、平绥、平承、北宁等多条重要铁路交通线。在此过程中,我军共歼灭敌军三万多人。

更具重大战略意义的是,我军通过一系列灵活的军事行动,有力地拖住了傅作义部。使得敌人首尾不能兼顾,完全无法抽身增援东北战场。同时,我军还成功钳制了锦州地区的范汉杰兵团。

使其无法向北推进,从而圆满完成了配合东北我军作战的战略任务。在整个战役指导上,我军充分展示了其高度的灵活性和卓越的机动性。

针对傅作义所谓的“以主力对主力”和“集团增援”的特点,我军果断采取了“适时分散与集中”的创新作战方针。我军以兵力相对分散的部署,在两个方向上实现了协同作战。

这使得敌人一时之间根本无法摸清我军的真实意图。而我军则趁此机会,迅速集中优势兵力,果断指向敌人相对薄弱的环节,实行了各个击破的战术。

在战役层面,我军虽然采取了相对分散的兵力部署,但在每一次具体的战斗中,我们都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火力。就这样,我军逐点歼灭敌人,攻势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这迫使分散在漫长战线上的敌人不得不来回奔波,疲于奔命,最终陷入了极为不利的被动局面。

保北战役的胜利,绝非孤立的战果,它是我军在全国战略棋盘上一次精准的落子,一次巧妙的配合。它充分证明了,在敌我力量不对称的背景下,通过颠覆传统观念。

即不再固守“主力对主力”的正面硬碰硬模式,转而采取灵活机动的“分散与集中”策略,可以卓有成效地牵制并消耗敌军。这为赢得更大规模、更具决定性的战役创造了至关重要的有利条件。

这种以局部牵制全局,以战术创新服务战略大局的深邃智慧,无疑成为了我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坚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