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场硬汉故事,徐王陈三人亲历,激励后人奋勇向前

«——【•老山东唠嗑:抗日那会儿的那些事儿,真有趣得很•】——»

咱们老山东人唠起这抗日那会儿的事儿,真是越说越有味儿,挺是那些大人物,简单说,个个都老厉害

你说,像徐向前、王近山、陈赓这三位,都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硬汉子,带点真性情

咱们平时说的“家伙儿”,这时候可不是啥玩意儿

指的就是那些枪啊炮啊的“硬货”——家伙儿

«——【•徐向前:那老伙计,稳得一匹•】——»

先说说徐向前,这老哥生于1901年,山西人,家里条件不算挺好,小时候就爱看兵书

年轻时投身革命,曾经跑到黄埔军校学学军事,参加过南昌起义,长征时带着红四这方面军翻山越岭

真是就像一个山里走出的硬汉

到了抗日那会儿,他在八路军129师当副师长,主要负责华北地区的战事协调,带领部队打游击、搞破坏

专门搞那种“后勤线断掉”战术

你知道,他这个人挺讲究全局,从不搞那种“英雄主义”,就是稳扎稳打

靠着整体部署把事情搞得妥妥的

他总觉得个人英雄主义可不是个好习惯,大家得齐心协力

才能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

抗日后期,他还参加了上党战役啥的,后来解放战争时期

你要知道,他那会儿可不是闹着玩的,1955年授了元帅衔

活到1990年才算走了

这老头的经历,真是老厉害,咱们这边说的“老骨头”,他那是实打实的老骨头

«——【•王近山:那个“疯子”,战场上跑得快•】——»

再说说王近山,这家伙生于1915年,湖北人,家里那会儿穷得叮当响,年轻时就加入了红军,从战士干起

有人说他“王疯子”,真不是乱叫的,他那冲锋的劲,真是就像个“冲锋炮弹”,每次一带头

抗日初期,他在129师386旅772团当副团长,专门搞伏击,打神头岭、响堂铺那些战役,专盯着日军的运输队

你说这人作战多积极,光冲锋就像小时候玩“追追跑跑”,但上级总担心他出事,毕竟一个团级干部要是出点啥事

解放战争时,他升到野战军纵队司令,参加淮海、渡江啥的,真是战场上“跑得快”的那一拨,1955年授了中将军衔

后来就一直在战斗中活跃

你说,这人就是个“老实”,打仗不怕死

«——【•陈赓:那个“老湖南”,脑袋灵得很•】——»

说起陈赓,他可是个“老湖南”,生于1903年,早年也从黄埔军校毕业的那帮,腿残了也不赖着不打仗

硬是坚持着在敌后搞破袭

抗日时,他在386旅当旅长

你知道,他多次组织破袭铁路,给日军搞得焦头烂,挺是在百团大战那会儿

对下级他挺关心的,总想着把那些猛将保护好,像王近山那样的“战斗狂”

他都得琢磨着怎么让他们别太冒险

解放战争之后,他还办过军校,培养新一代的兵

1961年就退出了战场

你看,这老头儿,脑袋灵得很,懂得怎么调兵遣将

«——【•那次山西战场的“奇遇”——王近山带“警卫团”的故事•】——»

咱们说说那回发生在1937年的秋天,山西的战场上,129师在正太铁路附近蹲点

王近山那会儿刚打完一仗,正准备整顿阵地

徐向前副师长也跑去视察

这一看,老徐就发现事情不对劲儿——王近山身边跟着六七个警卫员,这阵势

咱说,副团长带这么多警卫员,肯定不是一般的事儿,老徐心里就有点儿疑惑

觉得是不是王近山在“摆架子”

于是当场就问了:“,王副,啥意思,这么多家伙儿跟着你,平时不也就一两个

”王近山当时挺吃惊的,心想这老头儿是不是在打趣自己,赶紧解释说:“这不是我安排的

”原来,陈赓觉得王近山这小子太冲,老爱冲在最前头,带头冲锋,挺拼的

这样就派了几个警卫专门跟着,目的就是为了“拉住他”

“拉住他”——保护还是管束

你想,这事儿听起来挺搞笑的

王近山冲锋太猛,几次都差点出事,陈赓就想用点“硬招儿”让他改改性子

让他别在战场上“玩命”

徐向前听完后,心里明白了,原来陈赓这是“善意的提醒”

他又追问:“那陈赓为什么要派人盯着,是不是你之前有啥毛病

”王近山不服气,说自己一直按命令打仗

徐向前就笑笑,说:“你别急

你当下是个团长,主要任务是指挥部队

不是当以前那种冲锋的‘疯子’了

战场危险大,你要是跑出来,部队就乱了

”这话一说,王近山才恍然大悟,原来陈赓的招儿是为了帮他改“冲锋的毛病”

让他学会站在后面看得更清楚点

«——【•“变身”——王近山的转变故事•】——»

要知道,这次教训让王近山心里挺受启发的,回来后他变化挺大,开始多在指挥位置观察敌情

你说,这不光保护了自己

也让部队的战斗效率更高了

那会儿,军队里对年轻干部挺重视的,不光是打仗,还得管人

上级都知道,勇敢冲锋固然重要,但还得会看大局

不能只顾自己“打酱油”

这次事儿也让咱们看到,那个年代的军队管理,虽然有点“严厉”,但都出于“好心”

想把年轻人培养成真正的“硬骨头”

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挺有意思

一件小事就能折射出整个军队的管理理念

«——【•老战友们:从战场到教官,都是硬汉•】——»

说到这里

王近山后来参加了神头岭伏击战,缴获不少物资,升到太岳军区的副司令员

徐向前后来去了山东,带着纵队抗日,陈赓在太岳区扩大根据地

三人在抗战中合作得挺默契

战后,他们都转入解放战争,王近山在淮海战役中打得风生水起,陈赓在西南指挥

到1950年后,王近山去了朝鲜打仗,陈赓则是帮着搞军校,培养新兵

这事儿不光是打仗,还得管人,教育人

«——【•总结:这事儿的启示——勇敢要有度,责任要记牢•】——»

你说,要是没有这些“管教”措施,王近山可能早早“挂掉”

这事儿告诉咱们,打仗不光是冲锋陷阵

更多的还是得会“管人”

陈赓那招儿虽然有点“硬”,但效果还挺明显

要不然,这次战役的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这事儿在咱们军史里也算是个“典范”,说明领导者要懂得照顾和培养年轻人

毕竟,打仗讲究整体配合

这点,咱们山东人听了都觉得“得劲得很”

«——【•讲到搞到最后,还是那句话:勇敢要有度,责任心不能丢•】——»

这事儿,虽然小,但真挺有意思的

咱们平时唠嗑时,总喜欢说“打仗要聪明点”

只靠勇敢不行,还得会管人、会看大局

咱们这边说的“老厉害”,就是要那种“有胆有谋”的硬汉子

希望咱们的军人都能学会这个道理,打仗也得“得劲”才行

这让我想起了军事史上的,这个观点可能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