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期间,朱棣起兵时朱元璋余子态度与抉择如何?

1399年,也就是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反对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削减藩王势力的举措,引发了一场著名的战争,叫做靖难之役。这场战争导致大明王朝陷入了长达四年的叔侄争斗。最终,朱棣取得了胜利,他废掉了侄子朱允炆,自己当上了皇帝,成为了后来的明成祖。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元璋总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儿子早年去世,除了朱棣和朱标外。那么,在靖难之役爆发的时候,剩下的二十二个儿子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阻止这场皇室内的纷争呢?当时,这二十二位皇子各自支持谁呢?他们在朱棣和朱允炆之间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

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其中朱杞和朱楠分别是老九和老幺,他们在小时候就去世了。而朱允炆的父亲懿文太子朱标,以及秦王朱樉、晋王朱棡、潭王朱梓、鲁王朱檀和湘王朱柏等六位,也在年轻时离开了人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柏和朱梓去世后,他们的后代都没有被封爵,相关的爵位也因此被取消了。

在那次争夺皇位的战争中,除了朱标、朱棣、朱梓、朱柏之外,还有朱杞和朱楠,一共二十多位朱元璋的子孙参与其中。此外,秦王、晋王、鲁王的王位已经传给了他们的儿子。

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二十位藩王面对朱棣和朱允炆两位皇帝,大致分成了三种态度。一种是全力支持朱棣,一种是坚决拥护朱允炆,还有一种则是选择不偏不倚,保持中立。

有五位藩王支持朱棣。

在靖难之役期间,有五位藩王支持朱棣,他们是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以及宁王朱权。在这五人中,朱权是迫于无奈才支持朱棣的,而其他四位藩王则真心希望朱棣能够成功平定叛乱。

朱橚等四人内心非常希望朱棣能赢得这场战役,因为他们已经被朱允炆扣留在南京。自从朱允炆成为皇帝后,就开始逐渐削弱藩王的权力,而朱橚作为其中之一,首当其冲受到了影响。

朱橚、朱标、朱樉、朱棡、朱棣这五个人都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孩子。在这五人中,只有朱橚和朱棣还活着。朱允炆原本打算先削弱朱棣的势力,但因为害怕朱棣在藩王中的强大实力而犹豫不决。于是,他决定先对付和朱棣关系较近的朱橚,朱橚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个被削藩的周王。

朱允炆很快抓住了朱橚,取消了他的爵位,并把他发配到了云南。随后,朱允炆又对付了朱榑、朱桂、朱楩和朱柏,这些人都是他的亲戚。朱榑、朱桂、朱楩很快也被抓住,取消爵位并被流放。只有朱柏性格刚烈,他觉得被带到南京受审是耻辱,于是放火烧了湘王府,和家人一起自焚,因此他的爵位也被取消了。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橚、朱榑、朱桂、朱楩等四人原本被贬到云南、贵州等地的偏远地方。朱允炆担心他们会在那里响应朱棣,于是下令将他们押送回南京,进行囚禁。

如果朱棣在靖难之役中获胜,朱橚等四人肯定能重获自由;但如果朱棣失败,他们四人的爵位可能会被彻底取消,甚至有可能被朱允炆处死。

当时,二十位藩王里,有四个人特别希望朱棣的靖难成功。不过,他们当时正被关押着,只能在心里默默为朱棣加油。虽然他们心里是支持朱棣的,但因为被关着,根本没法提供实际的帮助。

朱棣在靖难之役获胜并成为皇帝后,朱橚等四人确实被释放了。朱棣还特别恢复了他们的爵位,但随后,他通过各种政治手段夺走了他们手下的护卫兵权。实际上,这四人的藩王权力最终还是被朱棣削弱了。

朱权对朱棣的帮助并不积极,但在明初的九位塞王中,他的实力仅比朱棣稍逊,可以说是最强的。他是朱元璋众多儿子中最聪明、最有计谋的一个。从小,朱权就多次跟随朱元璋北征,战略眼光非常敏锐。

朱权手下有一支非常厉害的骑兵队伍叫朵颜三卫,这支队伍实际上是蒙古的雇佣兵,全部由蒙古骑兵组成,是明朝军队中最强大的骑兵部队。

朱权的领地在喜峰口长城之外的大宁城,距离镇守北平的朱棣不远,因此兄弟俩往来频繁,感情也很好。

靖难之役一旦爆发,朱允炆便开始担忧起来,他害怕朱权会站在朱棣那边。朱权指挥的朵颜三卫实力强大,这让朱允炆感到非常害怕。于是,朱允炆下令将朱权召回南京,意图将他软禁起来,并剥夺他朵颜三卫的军权。

朱权并不是个糊涂人,他明白朱允炆对他手中的朵颜三卫感到害怕。他也清楚,要是去了南京,自己肯定会被朱允炆关起来。所以,他找了个身体不舒服的理由,拒绝了朱允炆的召见。

朱权并没有主动和朱棣联手,他的性格既有野心也不乏智慧。他更愿意袖手旁观,等着看朱棣和朱允炆两败俱伤。到时候,凭借他手里的朵颜三卫的强大实力,他一定能从中渔翁得利。因此,朱权一开始采取的是观望的态度。

朱棣非常想得到朱权手下的朵颜三卫,所以在起兵之初就多次想拉朱权入伙,但朱权一直没有答应。于是,朱棣想出了一个计策,假装在战场上输给朱允炆的军队,逃到大宁城请求朱权保护自己。这下朱权警觉了。然后,朱棣突然指挥燕王军队对大宁城发起突然袭击,朱权就被朱棣抓住了。

在制服了朱权之后,朱棣继续对朱权施加压力,表示如果靖难之役能获胜,他愿意与朱权共同管理国家,各自占一半。在朱棣的威胁和诱惑之下,朱权最终交出了朵颜三卫的兵权,这为朱棣赢得了靖难之役胜利的关键支持。

朱棣登基后,并没有和朱权一起管理江南地区,反而把朱权手里的军队权力全部收回了。朱权看穿了朱棣不会守信用,于是想了个办法,希望能得到一块好地,打算搬到苏州去建藩国。但是这个想法也被朱棣拒绝了。最后,朱权只好去了南昌。

到了南昌后,朱权对局势有了深入的理解。他担心惹怒朱棣,所以选择低调,不显山不露水,最终平安度过了晚年。虽然朱权看透了这一切,但他的子孙们却没有继承他的智慧。他的曾孙朱宸濠始终记得朱棣曾承诺与宁王家族共享天下。因此,在明武宗朱厚照统治时期,朱宸濠发动了叛乱。最终,明武宗成功平定了叛乱,朱宸濠被处死,宁王的封号也被取消。

在朱棣的支持者中,有四人正身处囚禁之中,他们只能从精神层面给予朱棣鼓励。实际上,对朱棣的靖难之役贡献最大的,是宁王朱权。但朱权的支持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身不由己。

有四位藩王站在朱允炆这一边

在靖难之役中,有四位藩王支持了朱允炆,他们是辽王朱植、谷王朱橞,还有两位其他藩王,分别是第二代秦王朱尚炳和第二代晋王朱济熺。

辽王朱植的领地在现在的辽宁北镇市,也就是古代的广宁卫。从位置上看,朱植和朱棣距离不算远,所以他们之间的来往很频繁,关系也十分密切。

靖难之役一旦爆发,朱允炆害怕朱植会站在朱棣一边,因此下令召回朱植回南京。朱植和朱权性格不同,朱权聪明机智,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没有响应朱允炆的征召。相比之下,朱植对朱允炆的忠诚度较高,接到圣旨后,他很快整理好行装,准备前往南京。

当朱植出发时,永平府、河北卢龙和山海关都已经在朱棣的控制之下,他掌控了山海关周围的陆地交通要道。因此,如果朱植想走陆路去南京,难度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朱植本可以以朱棣封锁陆路为借口,向朱允炆请求不去南京。然而,朱植坚决选择走水路去南京,这表明他坚决服从朱允炆的命令,并坚定支持朱允炆。

朱植当时的决定是合理的,因为他的领地和朱棣的领地离得不远。在靖难之役开始时,他有两个选择:要么加入朱棣,一起起兵;要么支持朱允炆,响应朝廷的号召。朱允炆那时是大明的合法皇帝,代表着全国的力量,而朱棣只是占据了一小块地方,所以朱允炆赢得胜利的可能性很大。基于这一点,朱植选择了支持朱允炆,这在当时看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朱植没想到,朱棣靠着一小点力量对抗全国的势力,居然赢得了靖难之役。后来,朱植来到南京后,发现朱允炆对他态度冷淡,让他非常失望。朱植经历了许多困难,通过水路来到南京,朱允炆表面上对他尊敬有加,实际上却暗中派锦衣卫监视他,并以各种借口剥夺了他的藩王护卫兵权。实际上,朱植刚到南京就被朱允炆软禁起来,藩王的地位也被削弱了。

朱棣登基后,对待朱植的态度较为宽容。他理解朱植当年的选择,并没有因为朱植支持过朱允炆而追究责任。朱棣对朱植还算友好,这让朱植得以晚年安乐,辽王的封号也因此传给了后代,直到明朝灭亡。

朱橞虽然是朱允炆的支持者,但他的立场并不稳固,经常摇摆不定。他的领地在张家口的宣化,这个地方既是重要的边防要塞,也是明朝初期九大塞王之一的封地。

当靖难之役刚开始时,朱橞认为朱棣单打独斗对抗整个国家,胜算不大。因此,他公开支持朱允炆,并对外声称朱棣有谋反夺权的意图。不仅如此,朱橞还亲自率领三千骑兵前往南京,明确表示要进京保卫朝廷,全力支持朱允炆。

朱橞带领三千骑兵来到南京,这让朱允炆非常感动,他流下了眼泪,不停地呼唤“十九叔”。与他对其他藩王的严厉和猜忌不同,朱允炆对朱橞特别友好,充满信任。当朱棣的军队逼近南京城时,朱允炆更是把朱橞当作心腹,让他带领军队守卫南京的金川门。

朱橞看到朱棣逼近南京城外,知道朱允炆已经大势已去,于是他迅速改变态度,果断打开金川门,跪地迎接朱棣。先前他曾指责朱棣谋反篡位,但此时他却宣称朱棣是天命所归,正是有了他的帮助,朱棣才能轻易无阻地攻入南京城。

朱橞在看风向上的表现让朱棣很满意。朱棣当上皇帝后,没有追究他以前支持朱允炆的事情,反而给了他很多奖励。他还特别增加了朱橞的护卫兵力,并把他的封地从偏远的张家口改到了较为富饶的长沙。

朱橞得到了朱棣的信任和赏赐,但他并没有安分守己。随着他掌握的藩王护卫兵权越来越大,他开始动起了篡位的念头。他偷偷联系了自己的同母兄长蜀王朱椿,计划以扶持朱标的三子朱允熥为名,发动叛乱。

朱椿是个正直的人,他不和弟弟朱橞一起做冒险的事情。所以,朱椿向朱棣告发了朱橞的坏计划。这样,朱橞想要反叛的计划在开始时就被阻止了。

朱棣非常生气,于是派兵抓了朱橞,并取消了朱橞和他后代的贵族身份,把他们降为普通百姓。朱橞和他的后代被终身关在了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从此谷王的家族传承也就此结束。

在南京读书的时候,第二代秦王朱尚炳和第二代晋王朱济熺与朱允炆成了很好的朋友。因此,当靖难之役爆发时,他们在公众面前坚定地支持朱允炆,对朱棣的行为表示强烈谴责。

晋王特别反对朱棣,主要是因为朱棡在世时和朱标关系很好。朱棡不喜欢野心大的朱棣,经常在朱元璋面前说朱棣的坏话。所以,晋王和燕王这一家的关系一直很紧张。

朱棡因为打仗勇敢而出名,可惜在他父亲朱元璋去世前他就去世了。如果他还活着,朱棣可能就不会胆敢发动靖难之役了。

朱尚炳和朱济熺虽然在舆论上支持朱允炆,但他们并没有给予朱允炆太多实质性的帮助。这两位兄弟也没有派遣藩王去护卫朱允炆,以对抗朱棣。

虽然朱棣心里对朱尚炳和朱济熺一直不满,但他登基后表面上还是很宽容,没有直接追究他们的责任。不过,朱棣还是找了各种理由来整治他们。

朱尚炳看到形势危急,连忙向四叔朱棣求情,这才让秦王的血脉得以延续。不过,朱棣对侄子朱济熺却非常残忍,朱济熺被朱棣囚禁了十多年,直到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登基,朱济熺才得以重获自由,晋王的血脉也才得以延续到明朝的终结。

朱允炆倚重的四位亲王并没有如他所愿提供太多帮助。其中,朱植虽然为人诚恳,却也让朱允炆产生了疑虑。朱橞虽然带着三千骑兵来增援,却在紧要关头背叛了朱允炆。至于朱尚炳和朱济熺,他们主要得到了舆论上的声援。

一共有十一位立场中立的藩王

靖难之役开始后,大多数藩王并没有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是选择了观望。在这之中,老六和其他许多藩王都没有公开表态。楚王朱桢、老十一蜀王朱椿、老十四肃王朱楧、老十六庆王朱栴、二十子韩王朱松、二十一子沈王朱模、二十二子安王朱楹、二十三子唐王朱桱、二十四子郢王朱栋、二十五子伊王朱彝,以及二代鲁王朱肇辉都是如此。

朱明皇帝的后代,从朱松开始,都是年纪很小的孩子,可以说是晚年才得到儿子。这些皇子们年纪轻轻,甚至比他的侄子朱允炆还小。靖难之役爆发时,尽管这些皇子们被封为王爵,但他们没有前往各自的封地就藩,而是始终留在南京城内。

朱允炆害怕叔叔们在南京闹事,于是派锦衣卫严密监控他们。自从韩王朱松之后,所有的藩王在南京都受到朱允炆的严密监视,无法自由行动。无论他们支持哪一方,他们的立场对大局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在靖难之役爆发的时候,真正待在自己封地的藩王只有楚王朱桢、蜀王朱椿、肃王朱楧和庆王朱栴,再加上鲁王朱肇辉这一代人。

在这四位中,楚王朱桢的实力最强。他的封地在武昌,当时他掌握着武昌卫的大量兵力。然而,因为朱柏自焚的事件,他对朱允炆削弱藩王的政策感到不满。不过,他不敢公开表达不满,只是暗中反对。所以,他希望朱棣能站出来保护其他藩王,尽管他自己没有公开支持朱棣。他还喜欢置身事外,静静地看着朱棣和其他人的争斗。

蜀王朱椿被封在四川成都,肃王朱楧的领地在甘肃平凉,庆王朱栴的封地则在宁夏银川。从地理位置上看,他们的封地距离朱棣的老家北平和朱允炆的京城南京都很远。这样一来,无论他们支持哪一方,都很难派上大用场,也很难提供实际的帮助。因此,他们选择袖手旁观,保持观望的态度。

鲁王的封地在山东兖州,这个地方位置很好。但是,在靖难之役开始时,鲁王的第二个继承人朱肇辉才十岁,还很小。因为年纪小,他没有自己的看法,王府里的大事小事都要靠长史来决定。所以,朱肇辉没办法在这场争斗中选边站,鲁王这一支只好保持中立。

这些保持中立的藩王大多都是朱元璋的亲生子女或后代,比如朱椿等人。因为他们的封地偏远,朱元璋鞭长莫及,所以无论他们表态与否,都无关紧要。因此,即使他们有表态,也对局势没有实际影响。唯有楚王朱桢有真正的影响力,但他和朱柏关系密切。面对朱允炆对藩王的严厉削弱,他虽然心里很不痛快,但也不敢公开反对,最终也选择了中立。

结束语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靖难之役中,很多强大的藩王大多选择了不参与,采取中立态度。结果,朱棣凭借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国家,无论在物资、财力还是人力方面,都远远不及朱允炆。如果不是朱允炆手中的好牌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恐怕谁也想不到朱棣最终会成为胜利者。

朱桢等有实力的藩王选择保持中立,实际上是因为他们不满朱允炆的强力削藩政策。他们既不支持朱棣,也不希望朱允炆轻易平定朱棣。他们希望朱棣成为众矢之的,通过朱棣的动荡,即使朱棣最终失败,朱允炆也不敢再严厉削藩。这种策略对中立藩王自身很有利,所以保持中立在当时看来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那些选择支持某一立场的人,大多是因为个人的利益驱动。每个人的情况和目标不同,但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