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非电影场景,而是9月9日夜晚,尼泊尔街头真实上演的一幕。
夜幕低垂,10点钟的钟声敲响,军靴的步伐沉重地踏碎了政府大楼前未尽的火光,坦克履带滚滚,碾过碎裂的玻璃碎片。27名劫匪尚未逃出街巷,便已被迅速制服,双臂反扣,倒卧于地。未经议会批准,未得总统令,军队手持寒光闪烁的廓尔喀弯刀,伴随着扩音器中传来的宵禁宣告,毅然驶入了加德满都的街头。
火如何燃起?
骚乱并非无端兴起。仅仅五天前,政府出乎意料地关闭了26个社交媒体平台,包括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等——这些平台被誉为“数字呼吸”,对于众多尼泊尔年轻人而言,它们不仅是寻找工作、收取报酬的途径,更是与世界保持联系的生命线。
在失业率高达35%的青年群体和人均GDP不足1200美元的国度里,封网之举无异于封堵喉舌。贫富分化在社交媒体上日复一日地被实时直播:一边是炫耀着豪华游艇和跑车,另一边则是为了支付手机分期而奔波劳碌。这种痛苦终于演变成街头巷尾的燃烧瓶。
9月8日,冲突激化。19条生命逝去,百余人受伤,鲜血未干之际,总理奥利竟意外宣布内阁全体辞职。然而,政治人物的离场并未换来街头局势的宁静。
商舖遭破坏、市政机构遭受焚烧行为,甚至总理官邸升起了滚滚浓烟……正当此际,军队介入行动。
未待命令,即入场!
他们未待议会纷争落幕,亦未待总统签署正式文件,便利用中国提供的救灾扩音系统,迅速播报宵禁令。同时,借助反恐演练中所习得的战术队形,对街头进行有效管控。
这并非尼泊尔军方首次开展“跨界”行动。回溯至2015年的那场大地震,八成以上的官兵便毅然放下手中的武器,投身于救援工作之中。当时,他们或将直升机改作救护车,或将炊事班的担架抬上前线。而今,他们又将救援的任务转变为维护秩序的任务。
近期抗议活动中,展出的海报与标语与数年前印尼发生的动乱时的内容极为相似。对于境外势力是否介入的疑问,军方未予置评。对于任何戴面具、举标语牌或伪装成NGO成员进行暴力破坏的行为者,均将予以逮捕。
他们整齐列队行进,手中廓尔喀弯刀在路灯映照下闪烁着刺眼的冷芒,人群自觉地退避三舍。无需密集开火,甚至橡皮子弹的使用也极为罕见——仅仅是他们的存在,便足以构成一种威慑。
五届政府,贪腐10亿。
背后潜藏着难以掩饰的社会裂痕。政客的子女在Instagram上展示着豪华跑车,而普通年轻人却为支付房租而忧心忡忡。封网令,犹如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社会矛盾推向了临界点。
在稳定了街道秩序之后,军队并未止步于维持示威。他们协助商家清理破碎的玻璃,帮助小贩重新搭建摊位,军医则为受伤的长者细心包扎伤口,军车则横亘在暴徒与商铺之间,形成一道坚实的防线。
48小时,从烈火到奶茶。
夜幕低垂,夜市重燃灯火,士兵们换上了便服,巧妙地融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继续执行巡逻任务。尽管无人欢呼,小贩们却主动递上热气腾腾的奶茶,而店铺老板娘则悄无声息地在士兵的盒饭中多添了两块肉。
议会持续就“是否应予授权”展开激烈辩论,而军队则将宵禁期限延长至三天。“待你们争论完毕,首都或许早已沦为一片废墟。”一位当地店主以冷漠的口吻说道。
廓尔喀纪律胜于法律。
尼泊尔,作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第二大派遣国,其5571名身着蓝色头盔的战士在海外磨砺出的实战技能,如今已转化为保卫家乡街头的力量。“珠峰友谊”军演中所演练的反恐策略,现已成为平息暴乱的有力工具。
尽管未正式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亦未部署重型武器,但他们仅凭最基本的列队、站岗与巡逻,便成功稳固了对整座城市的掌控。
人权机构对军方“越权”行为提出了质疑,然而,并未出现报警或抗议的举动——这一切源于士兵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一脚踢开了孩子身边的燃烧弹,并且用自己的身体,英勇地阻隔了暴徒与商家之间的冲突。
弯刀隐于鞘,众皆晓其所在。
法治断绝,秩序即正义。
政客的辞呈虽可印制无数,却无法熄灭民众心中的怒火;而军队的号令一出,却足以让整个城市陷入沉寂。
这非神话,乃加德满都近期实情。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