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得像陀螺,怎么还是这么穷?

 生活中的实用心理《5分钟心理学》

图片

配合下方音频阅读,体验更佳。

图片

柠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图源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明明一年到头忙得像陀螺,但回过头来看,好像什么进步也没有,每年都一个样。

为什么别人的忙碌能有回报,而你做了那么多,却一直原地踏步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扎心的现象。

首先,问问自己:

你昨天加班做的是跟上个月类似的工作吗?

报的课程已经开课半年,是不是还没开始?

手机里是不是收藏了不少文件,都是“等有空再看”?

如果你的回答多是肯定的,那很可能,你正陷入一种假性忙碌状态——

表面在前进,实际在原地打转。

你会发现:

自己工作日从早忙到晚,却说不清自己在忙什么;

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事情永远做不完。

这种忙碌,之所以无效,往往是因为陷入了三种心理陷阱。

(1)用“行动”逃避真正的思考

有些时候,我们宁愿埋头苦哈哈地做事,也不愿意停下来想一想:

“我现在做的这些,真的有必要吗?”

通过不停地忙碌,给自己制造一种“我很努力”的错觉,但实际上,真正该解决的问题,一直未解决。

比如:

每天加班应付工作,却没想过如何提升效率、争取更好的发展机会;

报了很多课程、读了很多书,但没有想过是否能学以致用;

花大量时间“社交”,但都是点头之交,最后需要帮助时,才发现没人可以联系。

(2)追求“及时反馈”,失去长期目标感

现代生活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即时满足无处不在——

刷短视频能立刻让我们快乐,外卖30分钟就能送到,社交媒体上随手一发就能收获点赞。这种快节奏的反馈机制,让我们的大脑越来越习惯“短平快”的模式。

于是,我们开始优先做那些能立刻看到成果的事,而暂时看不到回报,但真正重要的事(比如学习新技能、经营深度关系),却被一再推后。

久而久之,我们就陷入了一个

“忙但不成长”的循环。

(3)只是出于惯性忙碌

觉得“闲下来”就是浪费时间;把忙当成自我价值的证明。

一旦停下来,你反而会很焦虑。

这样的你,其实只是习惯了一种高强度的生活节奏,看似你在不停歇地做事,但不清楚方向在哪,导致你的忙碌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成长或幸福感。

图片

那么该如何跳出“假性忙碌”的怪圈,让自己的努力看到成果呢?下面,我来分享3个方法。

1

区分“真重要”和“假重要”

写下你最近一周的时间分配(工作、社交、学习、休息各占多少?)

找出那些“让你忙但不能给你真正带来回报”的事(比如刷朋友圈、陪不重要的饭局……)

问问自己:

如果现在停掉其中某些事,

半年后我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这个方法能帮助你看清真正重要的事情,从而在对的事情上实现真正的努力。

2

记录成长记分卡

每周五下班前,写下本周完成的三件有进步的事情:

比如:

提升了某个技能(哪怕只是学会了打印文件)

拓展了人脉圈(比如认识了其他部门的同事)

如果找不到进步的地方,那就问问自己:

做的事情有没有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这能帮你从惯性忙碌中抽离出来,从而改变,收获成长。

3

制造“必要停顿”

所有时间都塞满任务,你根本没有精力去思考、看清自己的方向。

人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容易产生深度思考,所以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

比如早起的半小时、饭后散步时,整理这段时间的收获;

每周找半天“空白时段”,不规划具体任务,而是用来回顾、调整方向;

定期做“深度复盘”,看看过去有哪些事其实可以不做。

忙碌是容易的,而成长是困难的。

现在,让自己慢下来,这不是偷懒,而是为了看清方向,不再盲目奔跑。

如果你在生活中有其他心理困扰,想要有人给你指点方向,可以让老师会帮你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