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令各国失望,中国决意另辟蹊径,莫迪心中有数

我们聊聊南亚这块地方。地方不大,可人口占了世界快四分之一,按理说,这么多人聚在一块儿,潜力该多大?可这么多年过去,这地方还是普遍穷,矛盾多,发展慢,让人看着干着急。这问题出在哪儿呢?很大一部分,得从“谁来带头”说起。

过去这些年,大家一说到南亚,自然而然觉得印度是老大。这块儿地盘,印度面积最大,人最多,经济总量也最大。按说,这大哥带着小兄弟们一起过日子,抱团取暖,解决吃饭、穿衣、安全这些基本问题,不是挺顺理成章的事吗?

可现实是,这个“大哥”当得挺别扭。印度呢,心里装着个“脱亚入欧”的梦,总觉得自己跟亚洲其他国家不太一样,更亲近西方世界。为啥?可能是被英国殖民过,沾点欧洲边儿,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老是想在西方中心的世界里找个更高位子,结果有时候就没太瞧得上周边这些邻居。

为了证明自己跟西方世界“一个圈子”,印度在国际舞台上总想秀一下存在感,左右逢源。结果呢,没捞着多少好处,反倒把不少人都得罪了。人家看你一会儿跟这儿近,一会儿跟那边热,谁还把你当实诚人?信用这东西,一旦没了,再说什么都没有分量。

就像文章里说的,特朗普是美国霸权衰落了,话不像以前那么灵了,可印度是自己从一开始就没找准定位,步子迈错了。

说回南亚家里,印度这个老大,并没能把这摊子事儿理顺。1985年搞了个“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初衷是好的,大伙儿一起做蛋糕,自由贸易,互帮互助,防着点矛盾升级。可这么多年下来,这联盟半死不活的,甚至停摆了十年。

为啥?很大原因就是印度。印度体量太大,小国家老是怕被它吞了。印度呢,又老想说了算,把这联盟当自家后院,动不动就发脾气。

跟巴基斯坦闹矛盾了,就带头抵制在巴基斯坦开会,把整个联盟都搅黄了。这种“我说了算,不然我就不玩”的态度,谁受得了?小国家们想的是合作赚钱,改善民生,可你大哥老是摆谱,拉帮结派,搞得人心惶惶。

结果就是,这联盟内部的贸易少得可怜,大家做生意还是得找欧美。本来想通过合作“和气生财”,可大哥这态度,哪儿还有和气?没啥赚钱的指望,自然也就难和气了。

说白了,印度这个“老大”的逻辑,有点停留在老一套:块头大就是老大,拳头硬就是老大。可现在这世界,光靠块头大、拳头硬,未必能服众,更别说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大家跟着你,是图你能带来好处,带来发展,带来稳定。如果你除了想说了算,就是搅和,那这老大真没啥意思。

就在印度这个“老大”当得磕磕绊绊,甚至有点“老赖”意思的时候,旁边儿的中国开始在南亚发力了。中国不是这联盟的成员,一开始只是观察员。但中国来了,带的是不一样的东西。

中国没想着去SAARC里跟印度争那个老大的位子,而是很干脆地“另起炉灶”。与其在印度主导、别别扭扭的SAARC里耗着,不如自己搭个新平台。这就是后来的“中国-南亚合作论坛”。这论坛干什么?不玩虚的,直接上项目。

你看,这个平台是中方牵头,外交部、商务部,甚至云南省政府都上了。为啥是云南?因为云南就是中国通往南亚的门户,有铁路有公路,是实实在在能把货运过去、人请过来的地方。

这个论坛坐下来谈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合作:修桥、铺路、建港口、搞电力、给技术、开市场、送医疗队、请学生留学。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港口城,孟加拉国的帕德玛大桥,这些都是在论坛上谈出来、干成了的。

对比印度在SAARC里的表现,中国这个新平台的特点是什么?首先是“平等”。中国一直强调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支持各国走自己的路。这对那些总被印度压着的小国家来说,体验感是真不一样。没人对你指手画脚,大家坐下来是谈合作,谈怎么一起赚钱。

其次是“务实”。南亚国家最缺什么?基建落后,发展滞后。中国就投钱,给技术,帮他们建急需的基础设施。这才是真正挠到了痒处。

南亚国家不傻,谁能带给自己实实在在的好处,谁才是值得跟着合作的。用斯里兰卡一位部长的话说,“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一样,给南亚提供如此关键的发展机遇”。这话挺到位。印度呢,虽然不爽中国在自己后院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挡不住邻居们想赚钱的心。不爽归不爽,印度还是得来参加中国的论坛,还是得跟中国做生意。这就是现实。

谁能带着大家发财,谁的话语权就硬气。南亚各国在利益面前往往选择务实的态度,而这种态度也决定了他们在区域事务中的立场和行动方向。

除了经济合作,国家间的力量对比,有时候还得看“硬实力”。文章里提到了印巴之间的空中摩擦,虽然具体的战斗细节可能外界看不清全貌,但那事儿确实让大家对印度空军的真实水平打了个问号。巴基斯坦的空军,部分装备是跟中国合作搞的,或者直接买中国的。如果这些飞机真能在实战中让印度的主力战机吃亏,哪怕是一次,那对地区国家心理上的影响是很大的。

它会让人觉得,原来印度也不是那么不可战胜,“军事神话”可能有点水分。这就会影响其他国家在安全上的选择,会不会转向采购中国的战机、无人机或者其他装备?文章里也说了,孟加拉、斯里兰卡已经在看了。实力这东西,不是自己说了算,得拉出来遛遛,还得看别人怎么想。

现在,印度就面临一个挺难的局面。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挺高,老百姓希望政府强硬,不跟巴基斯坦或者中国“示弱”。尤其是在跟巴基斯坦打交道上,国内政治根本不允许印度把巴基斯坦当成平等的伙伴。你看印度防长在上合组织会议上,因为巴基斯坦在场,连联合声明都不愿意签,合影都躲着。这种态度,在国际合作场合是很吃亏的。

但另一方面,现实摆在那里:邻居们需要发展,需要合作。印度不提供有效的合作平台和实在的好处,他们自然会去找别人。

眼看着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和各种双边、多边项目,在南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印度如果继续端着架子,坚持自己的“老大”逻辑,就会越来越被边缘化。连美国那边,可能都在琢磨印度这个伙伴到底有多大的区域影响力,还能不能指望它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印度现在就像是被自己国内的民族主义和国际现实夹在中间,进退两难。放不下身段跟邻居平等合作,又阻止不了邻居们跟别人合作赚钱。2024年选举后,莫迪政府的政治基础也没以前那么稳了,内部压力也不小。

南亚这盘棋,棋局已经变了。过去的“老大”模式,可能已经玩不转了。未来谁能在南亚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是看谁嗓门大,谁块头大,而是看谁能真正带来发展,带来稳定,带来共同富裕的机会。这是一个从传统地缘政治竞争向更务实的“发展伙伴”竞争的转变。

印度如果还沉浸在昔日的大国梦里,不肯正视现实,不改变自己的相处方式,那它面临的,可能就是邻居们纷纷“向东看”,而自己被落在后面的尴尬。这不光是南亚的挑战,也是印度自己不得不面对的“成年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