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骗自己了,你那不叫玩游戏,叫上班2.0

最近我悟了一个道理,一个关于游戏,也关于我们所有人的道理。

那就是,大部分人玩游戏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找一个足够舒服的姿势,输得慢一点。

这听起来很操蛋,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你每天打开的那个游戏,到底是快乐源泉,还是你的电子仙人掌?上班打卡,下班也打卡,上班拧螺丝,下班还在游戏里拧螺丝,就为了那一丁点可怜的数值提升,或者一个看起来很牛逼的皮肤。

你管这叫娱乐?这叫上班2.0,还是没工资的那种。

我们就像被关在一个设计精美的豪华监狱里,每天的日常任务就是自己给自己焊铁栏杆,还生怕焊得不够结实。

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让我想起最近看的一部澳洲粘土动画,《蜗牛回忆录》。你可能没听过,冷门得一批,但它讲的故事,比现在市面上99%的游戏都更懂玩家。

说真的,这事儿就离谱。

1.

游戏里的“蜗牛壳”,和你的“沉没成本”。

动画主角叫格蕾西,一个从小就活在地狱模式的姑娘。出生克死妈,爹瘫痪,自己还天生兔唇。命运开局就给她发了一套DeBuff,还都是永久掉血的那种。

她爹为了保护她,告诉她:“躲起来,像蜗牛一样,躲进壳里就安全了。”

于是她真的就给自己造了一个壳。不是物理上的,是精神上的。她收集了几百个蜗牛摆件,把自己关在储藏室里,用自闭和沉默对抗全世界的恶意。这个壳,保护了她,也囚禁了她。

现在,把这个故事平移到游戏里,是不是瞬间就懂了?

你的那个“壳”是什么?是你玩了五千个小时的DOTA/LOL账号,是你充了六位数的MMORPG角色,是你苦心经营了好几年的公会,是你每天雷打不动必须清空的体力条。

这些东西,就是你的“蜗牛壳”。

一开始,它确实是你的盔甲。你投入时间、金钱、社交关系,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自我。你在这里是大佬,是会长,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这种“安全感”,让你欲罢不能。

但慢慢的,这身盔甲就开始往肉里长。

游戏版本更新,新角色把你的本命英雄按在地上摩擦,你骂骂咧咧,但还是选择投入更多资源去“补强”,而不是换个游戏。为什么?因为这个账号上绑定了你太多的青春和人民币,扔了,等于否定过去的自己。

这不就是格蕾西的兔唇么?是命运给的伤疤,最后成了你定义自己的唯一标识。

游戏策划出了个傻逼活动,又肝又氪,摆明了是割韭菜,你跟朋友一边喷,一边还是乖乖掏钱。为什么?因为公会里的兄弟们都搞了,你不搞,就跟不上大部队,就会被“优化”掉。

这不就是格蕾西那个瘫痪的爹么?是你的责任,也是你的拖累。

所谓的沉没成本,本质上就是一种精神上的P2P,你投进去的越多,就越怕它暴雷,最后只能不断追加投资,期待奇迹发生。但你心里清楚,这玩意儿早就烂透了。

我们每个人,都背着这么一个越来越重的壳。一个用我们的肝、我们的钱、我们的人际关系和我们一去不复返的时间,亲手打造的壳。我们以为这是我们的堡垒,但其实,这只是策划给我们画的那个笼子。

最骚的是,笼子的门,从来就没上过锁。

2.

你的“马铃薯”,和那张没寄出的机票。

动画里有个情节特别神。养老院里有个叫萍琪的老太太,临死前,对着格蕾西喊了一声“马铃薯”,然后就咽气了。

后来格蕾西才发现,老太太小时候在孤儿院,被关在没上锁的笼子里,有个女孩天天偷马铃薯给她吃。她一直以为笼子是锁死的,所以从来没想过要走出去。

“马铃薯”,就是那个点醒你的瞬间,那个告诉你“嘿,哥们儿,这门能开”的钥匙。

在游戏里,这个“马铃薯”可能有很多种形式。

可能是一款你从没玩过的独立游戏。当你习惯了3A大作的罐头式开放世界和永无止境的刷刷刷之后,突然玩到一个像《星露谷物语》或者《极乐迪斯科》这样的游戏,你才猛然发现——卧槽,原来游戏还可以这么玩?原来游戏的核心不是上班,而是体验一种别样的人生?

也可能是一个朋友的退坑。你最好的开黑搭子,那个跟你一起熬夜下副本、一起在天梯上分的兄弟,有一天突然跟你说:“我A了,没意思了,我要去学潜水了。”你第一反应是愤怒,是背叛,但冷静下来,你可能会想:他都能走出去,我为什么不行?

甚至可能,就是某天深夜你打完日常,瘫在椅子上,看着屏幕上金光闪闪的角色,内心却一片空虚。你突然问自己:“我到底在图个啥?”

这个瞬间,就是你的“马铃薯时刻”。是游戏世界这个巨大的“忒修斯之船”上,有一块木板突然对你喊话了:“醒醒,你不是船员,你是燃料。”

动画里,格蕾西的壳里藏着很多东西。其中一张,是她双胞胎弟弟没能寄出的机票。弟弟为了找她,打工穿越了整个澳大利亚。而她呢,一直以为弟弟早就死在了多年前的那场大火里,这个“执念”也成了她龟缩在壳里的理由之一。

讲白了,不就是那点事儿么。我们不敢退坑,不敢删号,不敢尝试新东西,总有无数个理由。放不下朋友,放不下投入的钱,放不下那个虚拟的身份。这些东西,就像那张没寄出的机票,成了我们给自己的借口。

我们告诉自己:“不是我不想走,是走不了。”

但真相是,你那个早就该死的弟弟,可能活得比谁都好,人家早就跑到新世界开荒去了,只有你还抱着他的“遗像”,在原地给自己上坟。

3.

砸烂你的蜗牛摆件,然后把骨灰扬了。

故事的最后,格蕾西把她收集的所有蜗牛摆件,一个一个,亲手扔进了火炉。

火焰吞噬那些陶瓷、木雕,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那一刻,她卸下的不是收藏品,是她背负了半辈子的人生枷锁。

然后,她穿着鲜红的裙子,把父亲的骨灰,撒在了最高的地方。她完成了和过去的和解,也彻底掀翻了命运的牌桌。

这个动作,翻译到游戏世界,充满了暴力美学。

它就是你下定决心,把那个陪伴你多年的账号,亲手分解掉所有装备,然后点击“删除角色”的那个瞬间。

它就是你把所有游戏群都屏蔽,卸载掉那个占据你手机几十个G内存的APP,然后出门跑个五公里的那个下午。

它就是你不再关心什么版本答案,什么T0阵容,而是打开一个你买了很久但从没玩过的游戏,像个纯粹的新人一样,去探索一个未知世界的那个晚上。(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你要是觉得删号太极端,换个游戏蝗一下也行)

痛苦吗?当然痛苦。就像把长在肉里的盔甲硬生生撕下来,肯定会血肉模糊。

但爽吗?爽爆了。

当你不再被日常任务绑架,不再为了一点点数值提升而焦虑,不再因为社交压力而被迫上线的时候,你才真正从“玩家”这个身份里毕业,成为了一个“玩游戏的人”。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前者是游戏的奴隶,后者是游戏的主人。

动画的结尾,格蕾西的弟弟回来了。那个她以为早就死了的男孩,根本没死,他只是走了一条更艰难的路,来与她重逢。

你看,当你选择砸烂旧世界的时候,新世界的大门才会为你打开。你以为你会失去一切,但你真正失去的,只是你的锁链。而你得到的,可能是整个星空。

现在的很多游戏,本质上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PUA。它用沉没成本绑架你,用社交关系威胁你,用概率和随机性调教你,让你在“安全”的壳里,慢慢失去感知快乐的能力。

所以,有时候你需要一点掀桌子的勇气。

去试试那个让你觉得“太难了”的魂类游戏,去玩玩那个画风简陋但故事动人的像素RPG,去跟一群新认识的朋友,开一把从来没玩过的桌游……

砸掉你的壳。我是说,真的,砸掉它。

因为这世上最硬的笼子,从来不是游戏设计师造的,而是你自己心里,那个叫做“我本来可以”的念,和那个叫做“万一呢”的怕。

当你把这些都烧掉,你会发现,游戏,原来真的可以那么好玩。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