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碧城:民国才女之首、女权运动的先驱者

吕碧城,这位杰出的女性,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不仅是首位女编辑,更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女性撰稿人。她担任了中国第一所女校的校长,引领着女性教育的先河,同时也是女权运动的先驱。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她曾担任袁世凯的秘书,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吕碧城还是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以及首位系统翻译佛经的女性。她对词作情有独钟,被誉为“近三百年最后女词人”凭借卓越的商业才能,吕碧城跻身商界巨富之列。她手握众多“第一”桂冠,在各个领域均取得了卓越成就,吕碧城的一生堪称传奇。

民国时期有句话男学杜月笙,女似吕碧城。此言道出了吕碧城的豪迈气概、仗义精神,丝毫不逊色于杜月笙,真可称之为民国时期的女中豪杰。

身处风云变幻的岁月,吕碧城这位非凡的女性,虽未踏入婚姻的殿堂,却将生命演绎得超越了众多须眉男子所能抵达的高度。她的成就之高,令人瞩目。究竟是怎样的成长历程,塑造了吕碧城这位传奇女子?今日,让我们揭开她的成长之谜。

幼年早慧

1883年夏日,吕碧城在山西太原降生,其时,父亲吕凤岐正身居要职,担任山西地区的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山西学政,官阶为三品。作为家中排行第三的小女,吕碧城不仅容貌可爱,聪慧灵秀,更是父亲最为宠爱的一员。

五岁那年,我与父亲在庭院漫步,父亲随口吟出“春风吹杨柳”,我未加思索便以“秋雨打梧桐”作答。父亲对女儿此等咏絮之才惊叹不已,自此以后,他更是倾注心血,悉心培养。

自幼聪颖的吕碧城,七岁之时便已能挥毫泼墨,绘制出气势磅礴的山水巨作。她常常模仿那位杨深秀赠予其父亲的山水画卷,从中汲取灵感。

12岁,吕碧城写下。春意盎然,翠绿浮蚁,玉龙似雪回舞,隐娘真意谁能解?夜雨中论兵法,春风里话剑术,美人如虹冲霄汉。将无尽相思,尽付杯中消散。君莫问,天生丽质似粉蝶,轻盈步履踏寒波,易水寒。抒发非凡胸怀。

览此气势恢宏的篇章,晚清至民初时期享有盛誉的诗坛宗师樊增祥,曾以诗赞誉道:

侠骨自怜,春寒衍波笺。

十三娘与无双,诗仙与剑仙?

显而易见,吕碧城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文采。时人纷纷赞叹:自幼便才情出众,精于诗词歌赋,擅长丹青绘画,精通篆刻技艺,又精通音乐,尤其以词作闻名于世。

胆识过人

吕碧城、秋瑾并称“女子双侠”。

秋瑾本自号碧城,因《大公报》上署名“碧城”的那位倡导女性权益的吕碧城而心生向往。1904年6月10日,秋瑾特地拜访了吕碧城,两人畅谈甚欢,直至深夜。秋瑾力劝吕碧城一同东渡日本,共谋革命大业,意图推翻清廷统治。然而,吕碧城不愿以敌对国家的身份参与其中,她更倾向于走改良之路,她表示:“我秉持着世界主义的思想,对于政治体制的改革抱有同情之心,却不抱有满族与汉族的偏见。”。此后,双方达成一致,秋瑾将赴日本投身革命事业,而吕碧城则留国内负责舆论宣传工作。

继而,秋瑾踏上了东渡日本的征途。自那时起,《大公报》陆续刊登了秋瑾自日本寄回的信件,吕碧城信守承诺,在舆论场上坚定地支持秋瑾的革命理念。

1907年,秋瑾归国后,毅然创办了《中国女报》。吕碧城挥毫泼墨,撰写了发刊词,随后更是在该报上连续发表倡导女性权益的精彩文章。

同年七月,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吕碧城以英文撰写了《革命女侠秋瑾传》,并在纽约、芝加哥等地的各大报纸上公开发表,大力传播秋瑾的英勇事迹与光辉形象。

秋瑾英勇就义,无人敢挺身而出,收殓其遗体,唯恐招致不测。与秋瑾相识仅四日的吕碧城,不顾个人安危,设法与他人合谋,将遗体秘密运出,得以安葬,以慰英雄之魂。

吕碧城胆识过人,不逊须眉。

倡办女校

1904年冬日,吕碧城在姐妹们的鼎力相助以及几位政要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天津公立女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女子公学”),并担任“总教习”一职,从而得以实现她“振兴女学、倡导女权、打破夫纲、追求女性自立”的宏伟志向。这是中国真正的公立女子学校。沈祖宪将吕碧城比喻为北洋女学界哥伦布。

在兴办女学之前,吕碧城并未接受过系统而全面的教育,然而她对于女学的管理思想却颇具实际性且成效显著。她在办学宗旨、教学管理方法等领域的见解,既前卫又合乎逻辑。民国总理黄郛的夫人沈亦云、共和国总理的夫人邓颖超,以及鲁迅的夫人许广平,都是该校的杰出校友。

此后,吕碧城亦积极参与了天津河东女学堂的筹备工作。该学堂敞开大门,欢迎有志向求学的年轻女性前来求学,不受出身背景所限,仅需家庭清白,便能在其中接受教育,教育公平的理念在她的倡导下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爱护众生

1922年,吕碧城收养了一只小狗,她给它取名为“杏儿”,对其宠爱有加。一日,杏儿不幸被一辆外国人的汽车撞伤。吕碧城遂聘请律师与肇事者交涉,并将杏儿送往医院接受治疗,直至它痊愈出院,她方才安心。

临行之际,将杏儿托付予友人之手照料,然日后自友人处闻悉其不幸离世,心中悲痛不已,久久难以平复。遂挥毫泼墨,作诗一首以寄哀思。“依依身影常依傍画中群山,灯影摇曳,衣香轻飘,回忆起小窗前的旧时时光。愁绪萦绕,如江南水乡的词客,一片花雨洒落,掩埋了仙庬的往事。”。

吕碧城视动物为友。

自踏入西方之地,吕碧城便大力倡导素食主义,严格戒除杀戮生命。她坚信,动物亦拥有鲜活的生命力,理应得到我们的善待。同时,她以文学之笔,积极宣扬人道主义精神,并倡导动物保护。她翻译了杰姆·麦克唐纳的诗歌《投枪行》,借此广泛传播关爱动物的理念。

1929年,国际动物保护协会在维也纳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大会,诚挚邀请当时身处日内瓦的吕碧城女士与会。与会者均为各国使节,而吕碧城女士作为唯一一位中国代表,以个人身份而非国家代表身份出席。她不仅与会,更在大会上发表演讲,位列第三,以流利的英语阐述她的戒杀理念,并对中华文明予以高度赞誉。会议结束后,众多与会者纷纷请求她的签名,此次大会使得吕碧城女士的名字响彻全球。

才气逼人

凌辑民与樊增祥堪称诗坛巨擘,享有“北樊南易”的美称。

樊增祥言:“柔肠侠骨独自叹,柔肠侠骨独自叹,春寒墨迹洒衍波。十三娘与无双姬,莫非诗仙与剑仙?”

凌辑民赞叹道:“品读女士之词,不禁感叹其为近三百年来的词坛第一才子。”

当代学者沈轶刘指出:“在清代女性的词作中,……,当首推初期的徐灿与末期的吕碧城。然而,徐灿的作品仍未能完全摆脱旧有的习气,而吕碧城则以其奇幻的笔触,展现出犹如烛照天地般的壮阔景象。她的词作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润泽四周,营造出万籁俱鸣的激昂旋律。”

商业巨擘

在担任袁世凯秘书期间,吕碧城目睹了袁世凯称帝的勃勃野心,毅然决然地递交了辞呈。随后,她来到了繁华的十里洋场上海,投身商界,与外国商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出乎意料的是,她不仅收获了丰厚的财富,更在商界崭露头角,成为一方富豪。

吕碧城在上海购置的豪宅,毗邻民国时期的政要府邸。其住所内装饰豪华至极,配有两位印度巡捕担任门卫。出入皆以汽车为行,这在当时上层社会中实为罕见。

吕碧城的生活节奏融入了西方风尚,频繁光顾舞厅,翩翩起舞,引领了摩登潮流。有人对她风流倜傥的行为不以为然,即便是在当时最为西化的上海。然而,吕碧城的思想观念极具前瞻性,她深信跳舞不仅能够愉悦身心、锻炼体魄,还能促进社交交往,这种独到的见解在当时可谓难能可贵。

吕碧城对美的追求达到了极致,她精心制作了多件华美服饰。每出席一场宴会,她的盛装总会独具一格,令人瞩目,在场宾客无不对她的风采赞叹不已。

乐善好施,皈佛门。

1919年,吕碧城与沈月华一同赴南京游览之际,正值上海工商界掀起“五四大罢工”,以反帝运动的形式表达抗议。她们毅然将原先预订的豪华套间退换,选择了一间简陋的小屋,并将所节省的房费全部捐赠给了参与“五四大罢工”的工人。

在1920年踏上留学之旅前夕,吕碧城慷慨捐赠了十万巨款予红十字会。远渡重洋之后,她依然心系公益,先后两次捐资,致力于推广环保理念与生态保护的宣传。

1930年,年满48岁的吕碧城在瑞士的日内瓦毅然皈依佛教,并自取法号为“宝莲”。此后,她甚至摒弃了鸡蛋等荤腥,全心全意投入到用英文翻译佛教经典的事业中。她将所撰写的佛学文章汇编成册,并命名为《欧洲时光》。

在暮年之际,吕碧城深怀对故土的眷恋,于1940年初踏足香港。然而,正值国内抗战烽火连天,她不禁感慨万千,掩面而泣。不久,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得香港陷入敌手,她只得隐身于东莲觉苑以求避难。

临终之际,吕碧城先后三次留下遗嘱,指定李圆净居士代为料理其在纽约、旧金山和上海三家银行的存款事宜,旨在推广佛法,关怀众生。此外,她还慷慨捐赠二十万港币予香港东莲觉苑。

1943年1月24日,吕碧城女士与世长辞。遵循她的遗愿,亲友们将她遗体火化,并将骨灰揉和成丸,投入大海之中,与水族结下不解之缘。她就这样安详地离去了,未带走世间一粒尘埃。

结语

吕碧城,奇女子也。

幼时不幸遭遇父亲离世之痛,更遭受退婚之辱,加之亲族的欺凌,母亲和妹妹又被劫持,她只得寄人篱下。吕碧城的一生,充满了重重磨难。许多人经受过如此多的不幸,要么变得麻木不仁,要么愈发勇敢坚强。吕碧城无疑是后者。这些遭遇使得她的内心变得愈发强大。强者的光芒自然熠熠生辉,她的性格也吸引了众多名士的倾慕。这些经历无疑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婚姻观和人生观。

吕碧城的传奇生涯,由诸多因素交织而成,实难被模仿。世间独此吕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