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乌龙!投巨资建公厕却长期锁门,村干部回应令人无语!

村干部回应公厕“建而不用”:一句“工作失误”,能否服众?

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厕所革命”,致力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然而,就在这股热潮中,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也随之浮现。最近,某地被曝出公厕建成后长期闲置、沦为摆设,引发公众强烈不满。面对质疑,当地村干部轻描淡写地一句“工作失误”,瞬间将此事推上风口浪尖。这句看似简单的回应,究竟是坦诚认错,还是敷衍了事?这笔“糊涂账”背后,又暴露了哪些深层问题?

“豪华公厕”变“摆设”,村民无奈吐槽

想象一下,投入大量资金修建的公厕,外观光鲜亮丽,甚至配备了节水冲洗、自动感应等先进设施。可当村民们急需“方便”时,却发现大门紧闭,杂草丛生,甚至成了堆放杂物的场所。这不仅让村民们感到哭笑不得,更是对公共资源巨大浪费的讽刺。

据媒体报道,涉事村庄的公厕建成已有一段时间,但从未投入使用。村民们对此怨声载道,毕竟“建了不如不建”,这种“面子工程”不仅没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加剧了资源闲置。在采访中,有村民表示,宁愿用简陋的旱厕,也好过对着一个“高大上”却不能用的摆设。

“工作失误”的背后,是漠视民生还是懒政?

面对公众的质疑,涉事村干部迅速给出了“工作失误”的回应,并表示将尽快整改。然而,这四个字似乎未能平息民众的怒火。

首先,何为“失误”? 是前期规划不周?是后期管理不力?还是根本就没有将村民的需求放在心上?一个惠民项目从立项、建设到投入使用,本应是一个严谨细致的过程。如果仅仅因为一句“失误”就能让公共设施长期闲置,那这种“失误”是否太过随意和频繁?

其次,这是否是典型的“懒政”表现? 公厕建好后长期不开放,难道就没有人发现问题吗?是没有人向上级反映,还是反映了也无人问津?这种“建而不用”的现象,不仅体现了对公共资金的不负责任,更折射出部分基层干部在民生问题上的敷衍和漠视。

“厕所革命”不能只做“面子工程”

“厕所革命”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但如果只重形式,不重实效,甚至沦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那就背离了其根本目的。

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所有的民生工程都应该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盲目建设。

要加强项目全周期管理。 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维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要确保公共设施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要强化监督问责。 对于那些“建而不用”、“闲置浪费”的现象,必须严肃追责,让相关责任人付出代价,倒逼他们履职尽责。

一句“工作失误”虽然简单,但背后隐藏的却是群众对公共服务质量的期待与不满。希望此次事件能真正引起重视,让“建而不用”的公厕不再出现,让“厕所革命”真正惠及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