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工圈最近炸开了锅——有消息说他们正琢磨着从中国买歼35隐身战机。这消息就跟往油锅里泼了瓢冷水似的,滋啦一声把国际军事观察家们都给整精神了。要知道,当年苏联解体时留给俄罗斯的家底里,航空工业可是最拿得出手的硬货,如今居然要掉头买中国货,这剧情反转得比东北大秧歌还热闹。
苏霍伊设计局那帮工程师现在怕是愁得直薅头发。他们2017年就捣鼓出来的苏57,到现在列装数量两只手数得过来。更惨的是2021年高调亮相的苏75"将军",宣传片里吹得天花乱坠,说什么"物美价廉的第五代机",结果五年过去连个正经样机都没攒出来。有位莫斯科航展的参展商私下吐槽:"那模型机舱盖都打不开,跟义乌小商品市场卖的玩具似的。"这话虽然损了点,可反映的现实够扎心——西方制裁把精密机床和芯片的供应全掐断了,印度阿三和中东土豪们也都精得很,光看宣传册不下单,搞得俄罗斯现在就像个拿着设计图却买不起零件的修车师傅。
反观中国的歼35,那真是闷声发大财的典型。从2012年首飞到现在,光是试飞院就摔了六架原型机,硬是用真金白银砸出了成熟技术。现在这机型装备了全球独一份的量子雷达,能同时追踪40个目标,挂载方案比俄罗斯套娃还灵活。最绝的是舰载适配性,电磁弹射和滑跃起飞两套方案都玩得转,去年在山东舰上着舰成功率高达98%,比毛子家米格29K那"海侧卫"强出不止一星半点。有个海军航空兵教官说得形象:"咱们现在开着歼35,就跟开自动挡奔驰似的,毛子那边还在摇拖拉机的手柄呢。"
说到航母,俄罗斯那艘库兹涅佐夫号简直就是个行走的段子制造机。2016年去叙利亚嘚瑟,结果舰载机接连坠海,黑烟冒得比战果还显眼。2018年进船坞大修,浮动船坞沉了把甲板砸出个天窗;2022年好不容易修个七七八八,又让起重机给捅了个窟窿。北方造船厂的老师傅们现在看见这船就头疼:"这老伙计吃掉的维修费,都够造半艘新船了。"有消息说中国大连船厂私下递过话,只要毛子肯放手,三个月就能让库舰焕然一新。但这话就跟劝老丈人把闺女嫁过来似的,伤自尊啊!
军工圈的老油条们都清楚,俄罗斯现在面临的是个死循环。要面子就得硬撑苏75项目,可国库的钱袋子比脸还干净;想买中国货又拉不下脸,毕竟过去三十年都是他们卖武器给咱们。有位退役空军将领喝高了说漏嘴:"现在咱们的军火库里,连螺丝钉都快成中国制造了。"这话虽然夸张,但俄军现役装备里中国零部件的比例确实年年看涨,从防弹背心到无人机,再到现在的战机,合作深度比伏特加还醉人。
国际军火市场更是现实得残酷。印度最近在看法国阵风,沙特迷上了美国F35,传统俄制武器买家都在改换门庭。有个迪拜的军火商说得直白:"现在打仗都讲究信息化,毛子装备还停留在钢铁洪流时代,买他们的战机就跟买诺基亚手机似的。"这话虽然难听,但俄罗斯去年军售额暴跌40%的数据不会说谎。要是真被拍到用中国战机,那些还在观望的客户怕是要跑得更快。
不过话说回来,中俄军事合作这事儿就像老北京涮羊肉,讲究的是个火候。中国这边技术是够用了,但处理起来得给毛子留足面子。就像2014年卖军舰发动机那回,明面上说是"商业采购",其实谁都懂里头的门道。现在传的歼35交易,保不齐最后又是个"联合研发"的名头。有位智库专家说得妙:"两国现在就像搭伙过日子的两口子,一个负责赚钱养家,一个负责貌美如花,但对外还得说是平等合作。"
库兹涅佐夫号的命运或许最能说明问题。这艘满载着苏联荣光的老船,现在停在摩尔曼斯克的船坞里,像极了俄罗斯军工的缩影——明明浑身是病,却还要强撑着说"一切尽在掌握"。有网友戏称:"要是拍《变形金刚》续集,都不用特效,直接拍库舰维修现场就行。"可笑着笑着又觉得心酸,毕竟三十年前,谁又能想到中俄军工会是今天这个局面呢?
眼下最有趣的画面,可能是莫斯科某个办公室里,俄罗斯国防部的官员们正对着中国发来的歼35报价单发愁。买吧,怕被国内军工集团骂卖国;不买吧,海军航空兵都快成摆设了。这场景让人想起《让子弹飞》里那句经典台词:"站着把钱挣了?"现在俄罗斯面临的是"跪着把装备买了"的尴尬。说到底啊,大国博弈就像下象棋,有时候丢个车保个帅,那叫战略智慧。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