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谁能想到,这场号称“亚太最大军购突破”的交易,居然竟藏着一出以五代机为幌子的技术骗局。
印尼砸下100亿美元,本以为能借此跃入空军强国之列,结果等来的,可能只是一场看不见终点的豪赌。
土耳其那边高调宣布,“可汗”战机开启全球出口新纪元,而实际交付日期却遥不可及。
那么,到底是印尼慧眼识珠,还是被人一脚踹进了坑里?
可汗战机号称是土耳其自主研发的五代机,听起来像模像样,可真扒拉开来看,问题一大堆。
从一开始首飞就问题不断,飞控系统不稳定、隐身能力欠缺、气动设计别扭,说是五代机,怎么看都更像个改良型四代半。
关键的发动机压根不是土耳其自己造的,还得从美国进口F110。这玩意儿不仅推力不够,还无法满足超音速巡航需求。
土耳其嘴上说2032年能搞出自研的TF-35000,可到现在图纸都没公布,全靠PPT维持信仰。这和当年印度“光辉”项目用PPT忽悠全国军迷的套路有啥两样?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的歼-35这几年风头正劲,特别是涡扇-19发动机性能飙升,早已赶上美制F135。
土耳其心里那点小九九藏不住了,转头就跑去找巴基斯坦想“打听”点东西,企图绕过技术封锁偷点灵感。
结果很快就碰了钉子,中国军工早就警觉得很,关键数据一层层封死,根本不给你下嘴的机会。
问题不在于可汗是不是五代机,而在于它到底有没有未来。从技术看是半成品,从市场看是实验品,而印尼却愿意掏100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
谁吃的到底是螃蟹,还是地雷?这事儿越看越像一场华丽包装下的风险转移。
印尼签这单的时候,恐怕真是下了血本。48架战机,100亿美元大单不说,合同上写得清清楚楚:2030年才开始交付,整整十年跨度。
这还不是最难受的,关键是印尼现在根本不知道十年后拿到手的到底是不是当年承诺的东西。
先不说技术会不会到位,就土耳其本身的交付能力来说,都让人打鼓。他们的航空工业底子实在太薄,很多核心零件还得靠美国、英国进口。
这事说白了就是个拼装活儿,零部件哪天断供了,那飞机可能就变成“静态展品”了。
别忘了,土耳其当年买了俄罗斯S-400,结果惹怒美国,被F-35项目一脚踢出去。
现在又靠着F110发动机撑着KAAN项目命脉,美国要是哪天心情不好,一个出口许可撤了,这条线立马断气。
印尼这边就算按合同等到了2030年,交付能不能如约都要打个问号。
说白了,印尼像是押注了一支高风险股,还是那种创始人被起诉、资金链紧张、研发进度拖延的那种。
而土耳其这边嘴上说是技术合作、组装授权,听起来像是让印尼变成东南亚航空强国,实际上更像是找了个分摊风险的“顺风投资人”。
最终印尼可能啥也得不到,连技术都未必摸得着一星半点。还不如说,它买的不是战机,而是一次可能永远也飞不起来的幻想。
其实印尼也不是一开始就想着被坑,它原本是真心考虑过中国的歼-10C。
当时不光有传言说印尼要放弃“阵风”订单,连国防副部长都公开夸奖歼-10C,说性能好、性价比高,简直就像量身定制的选择。眼看着合作就要成了,结果印尼突然踩了刹车,掉头冲向了土耳其。
这不是打脸,而是印尼在国际博弈中被逼得只能左右为难。要是买了中国战机,美国那边肯定不高兴;继续跟法国搞“阵风”,价格又太离谱。
找俄罗斯又怕被制裁,中、美、俄三方都得罪不起,那就只能找个“非主流”的土耳其,既能避免激怒大国,又能演一出“我们坚持战略自主”的好戏。
可印尼的军购策略从来都不算稳定,之前和韩国搞的KF-21项目,合作刚开始就因为资金拖欠和技术分歧闹得不欢而散,后来甚至传出技术泄密的丑闻。
韩国直接把印尼技术人员赶了出去,说他们企图偷系统数据。现在跟土耳其合作的形式跟KF-21如出一辙,不就是把那套旧戏翻拍了一遍吗?
印尼看似在追求空军现代化,实际上更像是疲于应对政治平衡。为了不被卷进中美的军备旋涡,它绕道去了中东,结果进了一个不确定性更大的黑箱。
这条路走下去,是不是技术独立还不好说,但至少外交上,它已经被困在“谁都不敢得罪、谁都不敢靠近”的死局里了。
要说土耳其这盘棋,确实不是短线思维。可汗战机不光是为了国内列装,更是它冲击全球军贸舞台的敲门砖。
那就签英国“台风”,混点EJ-200技术。自己经费不够?那就找印尼下订单给项目输血。这一整套操作,像极了融资失败的创业公司去众筹一波“技术梦想”。
为了推进KAAN项目,土耳其拉上了一圈国家:巴基斯坦、阿塞拜疆、马来西亚都在接触谈合作。
但这些国家要么自己财政捉襟见肘,要么根本没几架现代战机运营经验,能不能真参与还两说。
而土耳其借这种“多边掺合”的方式,一方面制造市场热度,一方面给西方制造筹码,暗示自己也能构建“非美技术生态”。
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老样子——发动机。如果没有独立的动力系统,KAAN永远都是拼装件,不可能真正起飞。
就算能试飞,真正交付使用还是遥遥无期。这种“靠关系拼技术、靠订单撑开发”的路子,说白了,就是在用一场看似双赢的合作,把自己的技术风险甩给别人。
印尼就是那个第一个“背锅的买家”,一旦项目失败,土耳其大可说:我们没骗你,只是进度延迟;你没拿到飞机,是因为供应链问题。而所有代价,最后都压在印尼身上。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美国、俄罗斯几十年花了天文数字砸进航空发动机领域,还都被“卡了脖子”好多年。土耳其凭啥靠一纸订单就能飞跃?
这就像一个打工人租了个豪车上班,跟人说这是他的——看着风光,其实背后全是债。
看完这场围绕“可汗”战机的军贸大戏,真让人感叹:印尼买的不是战机,是风险预付款;土耳其卖的不是技术,是一套精心包装的转移风险方案。
表面上风光,实则内忧外困,等到真正交付那天,这100亿美元到底换来的是五代机,还是五年后的一纸退货协议?
怕是现在谁也说不准,最可怕的,不是被骗,而是不知道自己被谁“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