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张学良被释放后,记者问他最佩服谁,张学良说了三个名字

1990年,80岁高龄的张学良终于重获自由。这位曾经“少帅”,亲历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风风雨雨。他的一生,有枪林弹雨、有家国情仇,也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幽居。而就在他走出禁锢后的一个普通日子,记者们涌进了他的家,抛出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都会好奇的问题——“您这辈子最敬佩谁?”张学良只说了三个人的名字。为什么会是这三位?他们到底有怎样的魔力,让一个历尽沧桑的铁血枭雄五体投地?

有人说,张学良敬佩的那三个人不过是因为政治正确。但你以为被软禁54年的少帅会随便糊弄记者吗?其实他私底下和蒋介石、汪精卫、宋美龄、宋子文等等风云人物都打过交道,关系盘根错节,还真不是某几个人能轻易入他的法眼。更刺激的是,这三个人,一个是他发家靠山,一个是他打服的敌手,还有一个曾让他肝胆相照、几度落泪的挚友。名字各有千秋,故事也个顶个精彩。至于他们做过哪些匪夷所思的决定,让张学良直呼“服了”,咱们稍后再拆解。

我们别光看历史教科书的大词儿,来换个角度——如果你是张学良,你会敬佩谁?普通百姓眼里的英雄,往往是军功赫赫或者能发家致富的能人。张学良的回答却耐人寻味。他第一个敬佩的,是自己的父亲、民国传奇枭雄张作霖。张作霖出生时,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还因赌博死于非命。靠后妈再嫁兽医,学得一手相马本事,张作霖挨过饿,练过骑术,也恰巧有“靠马吃饭”的底气。住客栈时还能被老板相中,成了女婿,摇身一变身边多了黑白两道人脉。东北的地界,刀枪不入的人不是靠贿赂就是靠本事。张作霖两样都兼备,枪法比电视剧里主角还神,社交手腕,又精明得让俄日两国吃瘪。这份从地摊出发、玩转大局的能力,让张学良自叹弗如。东北老百姓也有评价,说这张家父子,“枪快人也快,风头压倒三江水”。

时光倒流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东北还是兵荒马乱之地。张作霖玩刀弄枪独霸一方,号称“东北王”,日子过得像皇帝。可惜好景不长,和日本人谈判时一着不慎,最后死于皇姑屯事件。一时间,东北百姓人心惶惶。有人说:“权力场里人人身不由己,张作霖站的高摔的也疼。”有人提出反对:张作霖虽有本事,可他那套“中间人”玩法,早晚难以善终。别看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各路势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哪怕张作霖再厉害,这盘棋也终究是别人下的。普通人更关心:这位有勇有谋的大佬,最后还是没斗过日本人的暗杀,留给儿子的也许只是一堆麻烦。东北老百姓心里,小张能否顶上去,始终是个问号。

说到这里,故事迎来转折。这次张学良剃头换面,要敬佩的第二个人,竟是他曾经的“对手”毛泽东。1935年,张学良带着当时全国最先进的东北军,装备优良、兵力十万,原本信心满满要平定陕甘“乱党”。结果却大跌眼镜:红军靠几颗小米和破步枪,竟然让东北军吃了大败仗。剥开这些历史尘埃,张学良其实是被毛泽东的指挥能力和政治眼光打服的。从那以后,他不再简单把共产党当敌对势力,而是真的用心读透对方思想。毛泽东给张学良写公开信,分析局势:“你打红军,蒋介石正合适,结局是红军和东北军一起被消耗,得利的肯定是日本人。”这番话,击中了张学良的心尖。毛泽东的“大局观”和实操能力,不只是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巧舌如簧,更在关键时刻救了民族危局一把。

就连张学良自己萌生“带兵投共”念头时,毛泽东都能为全局考虑,劝他按兵不动,否则会引发危机,更不利于抗日。这种见识和局气,别说在风云动荡的民国难得,放到当下世界大局,谁又能轻松做到?

更巧妙的是,毛泽东居然为了配合张学良的“演戏”,主动答应甚至腾出地盘“做面子”,只为推进抗日大业。这种“以大局为重”的派头,让张学良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张学良彻底转变立场,想到的不是个人荣辱,而是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团结路子。毛主席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磁场?让敌对者甘愿提枪下马,放下身段学做人。

毛泽东够传奇,第三人同样是国人心中的“白月光”——周恩来。和毛主席不同,张学良和周总理有过面对面的情谊。时间定格在1936年4月,张学良北上延安,和周恩来长谈一夜。周总理用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你我团结,才会有出路。”张学良一拍大腿,这才坚定要与共产党合作抗日。西安事变中,正是周总理的智与谋,让本来可能变成腥风血雨的“刺杀蒋介石”翻盘为轰动中外的“促成抗战”。但命运如洪流,偏要给人意想不到的插曲。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铁了心要亲自押送蒋介石回南京,结果被捕,从此失却自由54年。有人质疑,“周恩来既然如此智慧,为什么不能救张学良于水火?”而实际上,命运多舛,人心难测。此后几十年,周总理也未曾遗忘这位挚友。西安事变后、重庆谈判中、甚至年纪老迈时,每每提起张学良,周总理都会红了眼眶。外人只道风轻云淡,暗地里却早已泪流满面。

然而,曾经的意气相投,却只能换来短暂的友情与沧桑的命运。对周恩来来说,国家大事、民族前途重于个人友谊;对张学良来说,个人牺牲或许成就了家国大业,但谁又能真的心甘情愿?彼时表面一片祥和,实则早已埋下更深的执念和不舍。即便外人见他云淡风轻,两位英雄内心的纠结和痛心,早已超越了权谋本身。

都说敬佩别人要看本事和德行,张学良的三位“偶像”确实都有点本事。但说到底,他们这些“大佬”也没少出乱子。张作霖自以为上下逢源,结果不还是命归黄泉;毛主席的格局固然远大,可有时候是不是也把棋子下得“太狠”,普通人哪能随便模仿;至于周总理,智慧是有的,友情也多,但终究还是救不了每一个看重的朋友。你若站在张学良的角度,也许会觉得,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妥协、不断挣扎的循环,每个人表面光鲜、里子却千疮百孔。真要夸一句他们“完美无缺”,那真的有点假。或者说,他们被敬佩的理由,往往也正是他们在人性和困境面前动摇、拼死挣扎的那些瞬间。谁不是一边敬佩、一边叹息?

那说到底,一个曾经身处权力巅峰、后来被困半生的张学良,他所敬佩的三个人,有没有一步步踩过时代的灰色地带?如果只是看结局,他们的命运各有成败;如果只凭情感,都值得尊敬。你更服谁?是靠实力打拼自己命运的张作霖,还是能调动大局的毛主席,抑或以智识暖人心、却注定遗憾的周总理?你觉得,谁的故事对中国人来说最有共鸣?评论区告诉我,哪个人的选择让你最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