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公然挑战美国霸权,引火烧身!三方势力不再隐忍,急先锋打

以往在国际舞台上,西方盟友在涉足中东事务时,总能保持高度一致。然而今年夏天,这幅熟悉的画面正被撕裂。美国的几个核心伙伴,包括法国、英国、加拿大,以及亚洲关键盟友日本,竟不约而同地在巴勒斯坦和伊朗问题上,公开“背刺”以色列,矛头甚至指向其背后,那个曾提供“无条件支持”的美国。这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以色列的行动烧穿了美国维系的盟友防火墙?

朋友反目为哪般?

盟友们的怒火并非凭空而来。首先是加沙地带持续了二十一个月的冲突,如同慢火煎熬着国际社会的神经。那片土地已成一片废墟,近一万九千名儿童丧生,九成人口流离失所,许多人正面临饥饿。即便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承认“加沙的孩子们饿得不行了”。媒体持续曝光的惨状,激起了西方民众的强烈不满,迫使法、英、加等国政府不得不回应民意,重新考量立场。

另一边,六月十三日对伊朗的空袭,则点燃了一场真正的“烈火”。以色列出动二百架战机,发射三百三十枚导弹,猛烈打击伊朗全境超过一百个目标,八名伊朗高级将领和六名核科学家遇难。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声称,此举旨在消除伊朗核威胁。

这场突如其来的军事行动,直接冲击了全球能源秩序,尤其触动了日本的敏感神经。日本首相石破茂罕见地公开谴责以色列,这与东京长期以来紧随华盛顿的策略大相径庭。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日本七成的石油依赖中东进口,而伊朗是其重要的能源伙伴。一旦中东陷入全面战火,日本的能源生命线将岌岌可危。

美国背影何其忙?

盟友的集体转向,并非单纯反对以色列,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们对美国在这两场危机中扮演角色的不满。美国并非无辜的旁观者,而是以色列极端行动的“默许者”甚至“后台”。有前美国官员透露,若无美军提供的钻地炸弹和空中加油支持,以色列的这次远程打击根本无法成功实施。这似乎印证了某种猜测:特朗普政府或许正借以色列之手,完成某些自身不便直接操作的目标。

在加沙问题上,美国的纵容态度同样激化了矛盾。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为以色列辩护,轻视那些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这与法、英、加等国的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法国总统马克龙牵头组建了十五国联盟,计划在九月联合国大会前承认巴勒斯坦国。英国也向以色列发出“最后通牒”。即便是面对特朗普的贸易威胁,加拿大总理卡尼也坚持其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计划。

盟友们的行动,与其说是反对以色列,不如说是对美国长期“拉偏架”外交政策的一次集体反抗。当美国不再是中立的调停者,反而成为冲突一方的“助燃剂”时,这些盟友们被迫选择“自救”,以维护自身的道义和国家利益。

以色列四面楚歌

以色列的强硬路线,正将其推向“内外皆输”的境地:外部被传统盟友抛弃,内部则面临不断升级的反噬压力。军事上的极端行动,使其在国际社会中陷入空前的孤立。也门胡塞武装对红海的封锁和对以色列本土的袭击,使其在经济上某种程度上被“内陆国化”。在联合国安理会,美、法、英态度的分裂,使美国的外交否决权在道义上的效力大打折扣。

更深层次的困境在于其内部。以色列国内一些人权组织甚至指责政府的行为已接近“种族灭绝”,这使其在国际舆论面前显得异常尴尬。与此同时,美国国内也出现了强大的反战情绪,民意调查显示,高达六成的美国民众反对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参议员桑德斯更是联合了二十六名民主党参议员,推动叫停对以色列的数十亿美元军售。当最坚实的后盾——美国——的内部都开始动摇时,以色列所谓的军事胜利,在政治和道义上就显得越发空洞。

9月:旧序落幕?

这场西方“朋友圈”的瓦解,根本上源于以色列的战略误判和美国的战略失焦。眼看九月联合国大会已近在咫尺,围绕巴勒斯坦国家地位的“承认潮”几乎已成定局。届时,美国很可能在联合国舞台上体验一次真正的“孤家寡人”。而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誓言的“严厉惩罚”,依旧是悬在中东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色列试图用武力彻底埋葬对手,却似乎没有意识到,正如加沙废墟中一幅涂鸦所言,“他们不知道我们其实是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