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轨交经济密度失衡:三区发展齐头并进,地铁分配不均,民生与发展盼破题

这就是南通当下的奇妙景象:2024 年 GDP 突破 1.24 万亿,在江苏排第四,可地铁覆盖却像块没拼全的拼图。

崇川、通州、海门三个区,GDP 都在 1700 亿到 1850 亿之间,妥妥的 “三足鼎立”。可地铁这块蛋糕,分得却有点不一样。

1 号线终点在平潮,离通州金沙还有 20 公里。2 号线到先锋站,到金沙也得 20 公里。海门城区更不用说,离最近的振兴路地铁站,足有 30 公里。

算笔账更清楚:崇川区人口占全市 15.9%,地铁里程却占了全市的 15%。反观通州加海门,贡献了 3520 亿 GDP,却只共享 15 公里地铁。这差距,就像三个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分到的文具却天差地别。

住在海门的张大姐最有感触。她每周要去南通西站接客户,坐公交得 1 个半小时。“你看人家苏州,同级城市差不多距离,地铁 40 分钟就到了,这时间是别人的两倍还多。”

更让人操心的是未来。海门新机场规划到 2030 年,客流要达到 5000 万人次。到时候,就靠现在这些交通方式,能扛得住吗?

通州的李小姐在主城区上班,试过各种通勤方式。自驾最快,可早晚高峰堵在路上是常事,一个小时能到就算幸运。坐 60 路公交稍微慢点,45 分钟左右,但得掐着点等车。“要是有地铁,20 分钟准到,多省心。”

我们来算个 “轨交经济密度”:通州海门每百亿 GDP 能摊到的地铁里程,大概是 0.43 公里。而崇川区呢?每百亿 GDP 能摊上 1.34 公里,差不多是三倍差距。

这意味着什么?人才可能因为通勤麻烦,不愿来通州海门工作。企业之间的合作,也会因为交通成本高而打折扣。就像两个本来能好好合作的伙伴,因为路太远,来往少了,生意自然受影响。

说到底,还是当初规划时的局限。一开始,1 号线和 2 号线组成的 “十字骨架”,主要是为了服务过江通道和老城改造。那时候,可能没料到通州、海门会发展这么快,对地铁的需求会这么迫切。

运营起来,也确实有难处。2024 年春节,地铁总客流量达到 192.74 万人次,单日最高超过 30 万。可平时呢?2 号线先锋站一天客流量还不到 5000 人。赶上友谊桥站有民俗活动,一天能涌来 8 万人。这种忽高忽低的客流,给运营调度出了不少难题。

短期来看,已经有一些补救措施。新增了 5 条地铁接驳线,优化了 19 条公交线路,保证在地铁站 100 米内就能坐上公交。还加了 200 多个共享单车点位,解决 “最后一公里” 的问题。这些虽然不能完全替代地铁,但多少能让出行方便点。

2 号线东延到金沙,这能直接解决通州的连接问题。规划中的 3 号线,要把如皋和海门串起来。最让人期待的是江海快线,设计时速 160 公里,把南通西站、新机场、通州东站、海门北站都连起来,这速度,比现在的公交可快多了。

其实,别的城市已经有了成功经验。苏州的 S1 线,每天客流量超过 10 万,把昆山和上海紧紧连在一起。无锡的锡澄 S1 线、锡宜 S2 线,正在打造 “30 分钟都市圈”。这些都值得南通借鉴。

现在,南通的轨交覆盖率在建成区只有 12%,而苏州已经达到 35%,无锡 28%。按照规划,到 “十四五” 末,南通的轨交覆盖率要达到 25%。到那时候,江海快线和 3 号线就能发挥大作用了。

更重要的是,完善的轨交网络能把通州湾、新机场和主城区的产业串起来,形成一条产业链,让整个南通的经济更有活力。

GDP 是城市的肌肉,轨交是城市的血管。肌肉强壮了,血管也得跟上,才能让血液流通顺畅,滋养每一个角落。

有专家测算,轨交覆盖率每提升 1%,区域经济关联度就能提升 0.8%。这意味着,随着地铁网络的完善,南通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会更紧密,合作会更顺畅。

等到通州、海门到主城区的通勤时间缩到 20 分钟,等到轨交网络能轻松应对 5000 万人次的机场客流,南通才能真正称得上是 “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

到那时候,王师傅、张大姐、李小姐们的出行,就再也不用为距离犯愁了。而南通这座万亿城市,也能借着轨交的东风,跑出更稳健的 “二次增长曲线”。

毕竟,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光要看 GDP 的数字,更要看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地铁通到家门口,就是最直接的获得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