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店老板叫苦,生意真难做!
在杭州某商圈开了十年眼镜店的老周,最近对着电脑里的销售数据唉声叹气:上个月营收同比降了35%,库存积压了近20万,连最基本的房租都快覆盖不了。更让他焦虑的是,隔壁新开的连锁眼镜店正用“99元配全套”的海报抢客,而街对面的眼科医院视光中心,又把需要散瞳验光的学生家长全接了过去。“以前觉得眼镜是‘暴利行业’,现在才知道,这碗饭早就不好吃了。”老周的感叹,道出了无数眼镜店老板的集体困境。
眼镜店的“难”,从来不是单一因素的冲击。当线上电商撕碎价格面纱,当连锁品牌用资本碾压个体,当消费者对“专业”的信任转向医院,当成本剪刀差越收越紧,这个曾经被贴上“高利润”标签的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痛苦的重构。每一家门可罗雀的小店背后,都藏着行业生态的剧变、消费逻辑的反转,以及中小从业者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
一、价格战的绞杀:从“暴利神话”到“赔本赚吆喝”
“一副眼镜成本几十块,卖几百上千”——这句流传多年的“行业黑话”,曾让眼镜店被贴上“暴利”标签,如今却成了刺向从业者的利刃。线上电商的透明化,彻底撕碎了这层神话,将整个行业拖入价格战的泥潭。
线上低价的降维打击最为致命。淘宝、拼多多上,“9.9元防蓝光镜片”“59元配近视镜”的链接比比皆是,哪怕是知名品牌的线上特供款,价格也比线下低40%-60%。这些低价产品多为标准化量产款,靠走量压缩成本,直击传统眼镜店的软肋。老周算了笔账:他店里同款镜片的拿货价就要80元,加上镜框、验光、房租,卖200元才保本,而线上同款卖120元还能赚钱。“消费者对着手机比价,我们报出价格,他们转身就走,说‘网上才一半价’。”
连锁品牌的资本碾压让个体店更难存活。头部连锁品牌靠规模化采购把镜片镜框成本压到个体店的60%,再用“会员日”“学生特惠”等活动持续低价引流。某连锁品牌甚至推出“免费验光+99元配镜”的套餐,明摆着“不赚钱也要抢市场”。这种打法对个体店是降维打击——老周根本拿不到那么低的进货价,更耗不起“赔本赚吆喝”的资本。2025年上半年,全国个体眼镜店数量同比减少18%,很多店主自嘲“不是被线上打死,就是被连锁熬死”。
价格透明化的反噬最具讽刺。过去消费者不懂镜片材质、镜框工艺,眼镜店能靠“信息差”溢价;现在小红书、抖音上全是“配镜避坑指南”,“1.61折射率和1.67怎么选”“钛架和TR90的区别”被科普得清清楚楚。消费者拿着攻略来配镜,不仅要比价,还要查验镜片包装(防止以次充好)、核对验光数据,老周的利润空间从过去的50%压缩到现在的20%,还常常被质疑“价格虚高”。
二、专业价值的流失:从“验光师”到“卖货员”的降级
眼镜店的核心竞争力本应是“专业服务”——精准验光、配镜适配、视力管理,但现在,这部分价值正被一步步稀释,甚至被取代。
验光权的旁落是最痛的伤口。过去,消费者验光只能去眼镜店,现在医院眼科、专业视光中心成了首选。家长带孩子配眼镜,更愿意去医院散瞳验光,觉得“更权威”;年轻人验光,要么在医院挂个10元的简易验光号,要么用线上验光APP(虽然准确率存疑),拿着数据直接线上配镜。老周店里的验光设备花了15万,验光师持证上岗,但现在每天能接到的验光单不足10张,“以前验光费包含在配镜里,现在光验光没人来,等于这部分投入白扔了”。
专业信任的崩塌更致命。几年前的“山寨镜片”“以旧充新”等乱象,让消费者对眼镜店的“专业性”充满警惕。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关于眼镜店的投诉中,“镜片材质不符”“验光不准”占比达63%。这种信任缺失,让消费者宁愿多花钱去医院配镜,也不愿相信街边店。老周坦言:“现在跟顾客说‘这款镜片更适合你的度数’,他们第一反应是‘你是不是想推销贵的’,解释再多也没用。”
服务同质化的困境让专业成了“摆设”。多数眼镜店的服务流程高度一致:验光、选框、选片、加工、取镜,没有差异化。当专业服务变成“标准化流程”,消费者自然会选择更便宜的渠道。某连锁品牌尝试推出“视力跟踪服务”(定期复查、免费调整),但因人力成本太高难以坚持;老周想做“青少年防控方案”,却缺乏与眼科医院的合作资源,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三、成本的剪刀差:房租、库存、人力的三重挤压
眼镜店的运营成本,像一把越收越紧的剪刀,左边是持续上涨的支出,右边是不断缩水的收入,最终剪碎了中小店主的生存空间。
房租是压垮骆驼的第一根稻草。眼镜店多开在商圈、学校附近或医院周边,这些地段的房租十年来上涨120%。老周的店在中学旁边,50平米的铺子月租从2015年的8000元涨到2025年的2.2万元,占月营收的35%(行业警戒线是20%)。更糟的是,房东要求“每年递增5%”,而他的营收却在下降,“感觉就是在给房东打工”。
库存积压成了无底洞。镜片有度数、折射率、功能(防蓝光、变色等)之分,镜框有材质、款式、尺寸之别,稍微进错货就可能砸在手里。老周的仓库里,还堆着去年流行的“大框镜”,现在年轻人喜欢“细框极简款”,这批货只能打五折处理,光这一项就亏了8万。镜片的保质期虽然长,但新功能产品(如“防蓝光+防紫外线”二合一)出来后,旧款就没人要了,“进少了怕断货,进多了怕积压,进退两难”。
人力成本的上涨雪上加霜。一个持证验光师月薪至少8000元,加工师6000元,店员4000元,老周的店雇了3个人,每月人力支出近2万。这还不算设备维护(验光仪每年校准费5000元)、镜片镜框的资金成本(压货占用的贷款利息)。他算过,每月营收必须超过6万才能保本,但现在平均只有4.5万,“每月都在贴钱,就靠以前的积蓄撑着”。
四、消费逻辑的反转:从“刚需”到“可选”的认知重构
眼镜行业的“难”,更深层的原因是消费者对“眼镜”的认知变了——它不再是单纯的“矫正视力工具”,而是被赋予了“时尚配饰”“功能化产品”的新属性,这种变化让传统眼镜店措手不及。
“时尚化”需求冲击传统供应链。年轻人买眼镜,不仅看度数,更看款式是否“网红”、是否适合自己的脸型,甚至是否能搭配不同衣服。这要求眼镜店频繁更新款式,紧跟潮流,但中小店主根本没有这样的供应链资源。老周进的镜框多是传统款式,年轻人看一眼就摇头,“他们要的‘小红书爆款’,我拿不到货,拿到了也卖不动几件,压不起”。
“功能细分”让专业门槛陡升。防蓝光眼镜、运动眼镜、驾驶镜、渐进多焦点镜……不同场景需要不同功能的眼镜,这要求店主懂产品、能推荐,但很多个体店还停留在“卖度数”的阶段。某家长想给孩子配“离焦镜片”(防控近视),老周店里没有,只能推荐普通镜片,家长转身去了有合作眼科医院的连锁品牌,“不是不想做,是没渠道、没资源,进了货也怕卖不掉”。
“替代方案”分流核心客群。OK镜、角膜塑形镜、激光手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摘镜”,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家长更愿意花高价给孩子做视力矫正,而非配眼镜。某眼科医院数据显示,2025年近视手术量同比增长25%,其中18-25岁人群占比达60%。这直接分流了眼镜店的核心客群,老周明显感觉到,学生配镜的比例从过去的40%降到了现在的25%。
结语:眼镜店的困局,是零售业变革的缩影
眼镜店老板的“苦”,本质上是传统零售业在数字化、专业化、连锁化浪潮中的集体阵痛。当价格透明化打破信息差,当专业服务被更权威的机构接管,当消费者需求从“功能”转向“体验”,中小眼镜店的生存空间必然被挤压。
但这并不意味着眼镜店没有未来。那些能守住“专业”底线(如与眼科机构合作、提供个性化视光方案)、拥抱“线上线下融合”(如线上引流、线下验光)、打造“差异化特色”(如复古眼镜定制、运动眼镜专区)的门店,仍能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只是对多数像老周这样的个体店主而言,转型的门槛太高——缺资金、缺资源、缺认知。他们的挣扎与无奈,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无数传统中小商户在时代变革中的困境:不是不努力,而是时代的列车跑得太快,他们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眼镜店的生意难做,从来不是“行业不行了”,而是“旧模式不行了”。这场阵痛过后,活下来的,必然是那些能看懂趋势、舍得改变的少数人。而那些被淘汰的,或许就像老周仓库里积压的旧款眼镜,最终只能在时代的角落里,落满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