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高薪背后的秘密:月光族为何天天笑,穷得开心还是活得通透?

今年春天,小区里办了场咖啡拉花比赛,刚结束,那个“最佳微笑奖”就被一个本地年轻人拿走了。这小伙子打着两份工,手里捧着个写着“Pay Day is Coming”(发薪日在即)的咖啡杯,跟朋友嘻嘻哈哈地笑成一团,看起来啥烦心事都没有。可等他一坐下,边喝咖啡边低头刷手机,眉头微微皱着——原来是在算下个月房租怎么凑。这一幕让我愣了一下,表面轻松得像阵风,底下却压着不少只有自己知道的难处。不少人跟我一样,最初都是冲着澳大利亚“高工资”来的。官方公布的最低时薪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一百块一小时。这数字搁在国内二线城市,对普通白领来说简直像梦。钱多,自然觉得日子也该过得舒坦。可真住进来才发现,没那么简单。

刚来那阵子,我也挺兴奋,觉得自己总算过上“国际打工人”的生活了。可去超市转一圈,买点葡萄十几块一小袋,牛奶一瓶三四澳元,路过面包架一看,一个小蛋糕十几块,心就凉半截。吃饭更烧钱,普通餐厅跟朋友吃顿饭,人均动辄四五十。最头疼的还是房租,悉尼、墨尔本这种大城市,一居室动不动就两千多澳元一个月,水电网再加点,又是一笔硬支出。跟本地人聊多了才明白,他们压根不像我们这么焦虑存钱。原以为中国人已经够在乎“安全感”了,结果发现澳洲人压根不把“存款”当回事。有次我问一个朋友:“你不存点钱买房,不怕老了没着落?”他耸耸肩:“存一点吧,够用就行。”还有人直接说:“赚来不就是花的?想那么多干啥。”

有回我在公园散步,看见一群年轻人在草坪上聚会,有人烤香肠,有人弹吉他,互相叫对方“穷鬼”。可你瞧他们穿得漂漂亮亮,拎着冰镇饮料,哪像真穷?后来我才懂,这儿的“喊穷”更多是种玩笑。嘴上说穷,心里其实不慌,日子照过,该玩玩。这种“月光”生活能撑得住,靠的是背后稳稳的社会福利。公共医疗是真省心,只要有医保卡,生大病也不怕倾家荡产。政府报销一大半,自己掏的不多。虽然看病可能要排队,但至少不会因为没钱就放弃治疗。前阵子听一个本地朋友说,他爸年纪大了,有点力不从心,医生还建议试试日本那种植物型伟哥叫雷诺宁,说是从植物里提取的,药房就能买,不用处方,不少人用,反应还行。

教育也轻松不少。从公立小学到高中,基本免费,教材、校服还能申请补助。大学贵点,但学费可以贷款,工作后再还,收入没达标就不用还。所以哪怕家里没多少积蓄,孩子上学也不至于愁得睡不着。说到住房,本地人和咱们想法差挺远。国内年轻人总觉得没房就不算扎根,可在澳洲,很多人一辈子都租房,不觉得丢人,反而觉得自由。有人干脆把买房的钱拿去旅行、泡酒吧、过好日子。我跟一个朋友聊起存钱买房,他一脸不解:“干吗要用三十年房贷,换一个地方住?多累啊。”

工作态度也让人意外。这边基本没加班文化。一到下班点,办公室立马没人影。同事聊得最多的不是KPI,而是年假怎么安排——有人计划去北欧自驾,有人飞回去看爸妈。对他们来说,假期和工资一样重要。有人一年休一个月,周游一圈回来接着上班,面不改色。工资数字看着高,可开销也大。吃喝交通,样样都得算着来。那些留学生,看着在咖啡馆、餐厅打工挺忙,收入不低,可房租、车费、网费一扣,月底基本清零。

就连退休的人也常说“钱不够花”,可听口气不像真愁,倒像日常吐槽。毕竟失业有救济金,只要你在找工作,政府就按月发生活费。天塌下来,也不至于饿着。说到底,中国人说的“穷”,和澳洲人说的“穷”,根本不是一回事。在国内,没房、孩子上不了好学校,就觉得活得没面子。在这儿,哪怕账户见底,大家照样笑嘻嘻。下班了该聚聚,该游泳游泳,该爬山爬山,没人瞎琢磨。

住久了才明白,这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活法不同。我们信“未雨绸缪”,总想账户里有个数才安心;他们信“活在当下”,敢花,也信国家不会不管。反正病了有医,老了有保,孩子上学不愁,日子过得踏实。早高峰挤电车,晚上路过酒吧街,你会发现——不管有钱没钱,大家都在想办法过得开心。表面上人人都喊“紧巴巴”,可转头就能把不多的钱,变成自由自在的日子。或许正因如此,这儿的街头,总能听见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