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木华黎后代:从蒙古草原到中原大地的家族传奇

在历史的长河中,木华黎家族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的故事,从蒙古草原的广袤天地开始,跨越山川湖海,延伸至中原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影响深远。

木华黎的父亲孔温窟哇,来自蒙古高原上的札剌尔部,世居斡难河东,这片土地位于今蒙古国东北部与俄罗斯交界处,是他们家族的起源之地。孔温窟哇因与铁木真有着亲戚关系,便追随其征战。在一次乃蛮部叛军的追杀中,铁木真马疲倒地,生死一线之际,孔温窟哇毫不犹豫地与他换马,救了铁木真一命,自己却徒步迎敌,最终战死。这一义举,不仅展现了孔温窟哇的忠诚与勇敢,也让札剌尔氏家族与蒙元皇室从此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元英宗时,孔温窟哇被追封为鲁国王,谥号忠宣,后世子孙尊他为始祖 。

孔温窟哇的第三子木华黎,更是家族中的传奇人物。他沉毅多谋,英勇善战,猿臂善射,智勇超群,辅佐成吉思汗打天下,成为成吉思汗麾下“四杰”之首。1211年,木华黎随太祖伐金,一路势如破竹,攻宣德,克德兴,辽东、辽西、燕十六州尽属蒙军,迫使金主珣南迁开封。此后数年间,他北定河北,东定山东,西平山西,南逼汴淮,为蒙古帝国的扩张立下了赫赫战功。

成吉思汗对他信任有加,封他为太师国王,赐丹书铁券、带砺盟黄金印,镌文曰:“子孙传国,世世不绝。”在忽必烈建元以前,被成吉思汗封为国王者,唯木华黎一人,这足以彰显他在蒙古帝国中的崇高地位,也奠定了李氏先祖札剌尔氏在整个元朝的显赫地位 。

木华黎去世后,他的儿子孛鲁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为蒙古帝国的事业奋斗。孛鲁年仅27岁就承袭了父亲的爵位,他善骑射,精通数种语言,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大将。1223年,木华黎病逝,同年,孛鲁到西域朝见成吉思汗,受命征讨西夏,次年攻破银川而还。后来,成吉思汗攻打凤翔时,曾感慨地说:“要是木华黎在世,我就用不着来此督战了!”可见木华黎在成吉思汗心中的重要地位,也从侧面反映出孛鲁肩负的重任。孛鲁在听闻成吉思汗去世后,赶赴漠北吊唁,因哀恸过度,一病不起,次年就去世了,年仅32岁 。

孛鲁的儿子霸都鲁同样出色,他跟随元世祖忽必烈四处征战,担任军队的先锋元帅,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攻打南宋的战斗中,他率军五战五捷,水军渡江,留屯鄂州(今武昌),为元朝统一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霸都鲁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卓越,还颇具政治眼光。他曾对忽必烈说:“幽燕之地,龙蟠虎踞,气势雄伟。”建议忽必烈以燕京为国都,这一建议被忽必烈采纳,对元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

在孛鲁的三个儿子中,长子塔思自幼“英才大略,绰有祖风”,木华黎常说“成吾志必此儿也”。塔思18岁就承袭了爵位,随太宗窝阔台转战山陕,随睿宗拖雷转战黄淮,每战必胜。可惜,他28岁时就英年早逝 。塔思的弟弟速浑察威严刚烈,勇猛善战,他的儿子相威,率军从伯颜渡江伐宋,所向披靡 。

除了在军事上的杰出表现,木华黎家族在政治领域也人才辈出。霸都鲁的长子安童,是元朝著名的政治家,在忽必烈时期曾两度为相。安童自幼稳重,忽必烈任大汗时他才13岁,就开始担任怯薛长。怯薛是由成吉思汗组建的一支禁卫军,主要从贵胄中选拔,任事者一概世袭,十分忠诚。入元以后,怯薛成为高级官员的最主要来源,怯薛长更是在朝中担任要职。

1265年,安童被忽必烈任命为中书右丞相,位居百官之首。当时他只有18岁,却能推辞道:“天下虽然初定,江南(指南宋)尚未归附,臣年少担此重任,恐怕各方会轻视朝廷。”忽必烈则表示:“我已经过深思熟虑,没人比你更适合。”安童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汉法,亲近儒士,但这也引起了一些保守蒙古贵族的不满,加上忽必烈对他逐渐心生嫌隙,后来朝廷任用桑哥等人理财,安童逐渐被边缘化。1289年,安童再次离开相位,只任怯薛长,直到3年后去世 。

安童的孙子拜住,同样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在元英宗时期,他官拜中书右丞相,全力支持元英宗的治国政策。元英宗继位时,朝政把持在太皇太后答己和右丞相铁木迭儿手中,他们“布置爪牙,威慑朝野”。元英宗任命拜住为左丞相,以平衡朝中势力。拜住当时只有20岁出头,但他能力出众,使得铁木迭儿“以拜住故不得大肆其奸,虽百计倾之,终不能遂” 。

两年后,答己和铁木迭儿去世,元英宗得以亲政,任命拜住为中书右丞相,且不再设左丞相。这俩年轻的君臣放开手脚,开始大力改革,如裁减冗官、减轻徭役、颁布新的法律等,史称“至治新政”。然而,他们的改革触动了保守蒙古贵族的利益,这些贵族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尤其是皇帝追查的铁木迭儿贪污案,很多人都脱不了干系。于是,他们决定抢先出手,在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八月,元英宗和拜住从上都返回途中,在南坡店将他们刺杀,史称“南坡之变” 。“南坡之变”对元朝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之后,元朝再也没有出现有作为的皇帝。拜住的儿子笃麟后来降了明朝,以拜为姓,迁居到了陕西大荔 。

随着元朝的兴衰变迁,木华黎家族的后人也开始了漫长的迁徙之路,逐渐从草原走向中原,与当地百姓融合。

霸都鲁的五子铁古而忠,被选拔到南恩州(今广东阳江)任达鲁花赤,即当地长官。他因政绩突出,后被晋升为奉训大夫。他的儿子铁思“复制”了父亲的人生,也任奉训大夫、南恩州达鲁花赤,后升任江西信州万户府,被封为怀远大将军 。

铁思的儿子咬儿,曾任松江(在今上海)万户府,后升为武德将军。元明交替之时,他隐居到了松江北的集贤乡仁厚里,告诫儿子们隐姓埋名,弃武从文。因“从木从子”,故易姓为李 。咬儿有五个儿子,其四子李可用在明军取吴淞时,“款附意缓,谪戍河南”。就这样,木华黎的后裔来到了洛阳,先居洛阳南关,后迁至洛阳城西北二十五里邙山上的李家营村。在这里,他们繁衍生息,至今已有600余年,子孙繁衍至三十代,并分布至柏树沟、上寨、水泉、麻屯、常袋等三十余村,族众五千余人 。其中,当代著名作家李准便是木华黎的后裔,他的作品中,或许也流淌着家族先辈们的热血与豪情 。

除了洛阳,木华黎的后裔还有迁往其他地方的。例如,霸都鲁的长子安童这一支,其后人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迁徙、发展 。而在不同的地方,木华黎的后裔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家族的血脉与文化,与当地的百姓和谐相处,共同创造着新的生活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木华黎家族从蒙古草原的一个部落,崛起为蒙元时期显赫一时的家族,他们在政治、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表现,为元朝的建立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时代的变迁,家族后人迁徙至中原大地,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以新的姓氏和身份,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故事 。他们的经历,不仅是一个家族的传奇,更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丰富多彩与人类文明的不断传承与发展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