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想给中国加税,结果自家工厂先停电。”
华盛顿最近一通电话,让布鲁塞尔的会议室灯火通明到深夜。特朗普团队告诉欧洲人:只要你们敢给买俄油的中印公司上100%关税,美国就跟着加码。听起来像兄弟并肩,其实算盘珠子打得震天响——美国人想先看看北京怎么反击,要是北京火气不大,白宫再顺势收割;要是北京直接掀桌,欧盟自己把锅背好。
消息一传出,巴黎的炼油厂先打了个寒颤。法国每年从俄罗斯拉原油的比例不算低,一旦切断,得去中东、西非找替代,运费噌地往上蹿。意大利、匈牙利、斯洛伐克也站出来摇头,说能源账单已经够难看了,再加税等于把选民往街头上赶。于是欧盟委员会吭哧了半个月,文件改到第五版,还是没敢按下签字键。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眼看欧洲磨磨蹭蹭,干脆开麦喊话:你们得在“削弱俄罗斯收入”和“结束俄乌冲突”两件事上再努把力。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们先跳坑,我殿后”。欧洲人当然不傻,心里门儿清:华盛顿自己不敢单挑北京,就把他们往前推。
北京这边没等布鲁塞尔想好,先递上一张“体验卡”。中国欧盟商会放出风声:140份稀土出口许可申请递上去,只有不到四分之一获批,剩下的还在排队。欧洲做磁铁、电机、风能叶片的那批工厂急了,库存只够撑几周,再不来货就得停产。商会主席彦辞的用词很客气——“严重的供应瓶颈”,其实就是“断供”两个字的体面说法。
稀土这张牌不是第一次打,但每次都精准命中。欧盟生产链里,90%的重稀土依赖中国,一旦断流,别说电动汽车,连家用空调里的压缩机都得卡壳。更尴尬的是,欧洲短期内找不到替代,美国自己也没余粮,只能干瞪眼。于是法国财长勒梅尔私下抱怨:华盛顿让我们冲锋,结果后勤路线掐在北京手里,这仗怎么打。
日本倒是先清醒一步。财务大臣加藤胜信在记者会上直接说:仅凭“继续买俄油”就给中印加税,很难操作。东京算过账,中国对日出口占日本制造业零部件的三分之一,稀土更是命脉。真要撕破脸,日本车企得先停工,美国可不会替丰田付工资。
欧盟内部现在分成两拨。一拨觉得再观望观望,说不定北京只是吓唬;另一拨怕夜长梦多,主张先跟美国切割,免得稀土库存清零。德国经济部悄悄给在华车企发问卷,问“如果稀土断供,你们能撑多久”。回答普遍悲观:撑不过三个月。
北京的信号越来越直白。海关那边,对欧稀土出口许可证审批时间从两周拉长到六周;货代公司收到通知,优先保障亚洲航线,欧洲港口排队等舱位。布鲁塞尔有人提议去世界贸易组织告状,律师团翻完条文发现:中国用的是“环保核查”和“资源保护”理由,程序上挑不出毛病,官司打不赢。
更微妙的是,欧盟刚跟中国签了气候合作备忘录,约好一起搞绿色转型。现在要是反手加税,等于自己打脸。波兰副外长说了句实话:我们一边求中国帮忙建光伏电站,一边又要制裁人家,选民会觉得政客疯了。
美国那边也没闲着。白宫经济顾问私下给意大利能源巨头埃尼集团打电话:你们能不能牵头买美国液化天然气,差价由美国补贴。埃尼算完账,发现运到地中海的运费比俄油贵一倍还多,补贴只够补一半,还是亏。于是回复:再研究研究。
眼看欧洲左右为难,华尔街先动了。几家对冲基金开始做空欧洲化工股,押注稀土断供导致二季度利润暴跌。伦敦金属交易所里,氧化镨钕价格两周涨了18%,欧洲磁材厂直呼吃不消。
北京的动作越来越像精准外科手术。对日出口配额维持不变,对韩甚至小幅增加,唯独对欧盟收紧。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松了口气:幸亏没跟着华盛顿起哄。欧盟这才意识到,自己被单独拎出来当教材。
布鲁塞尔时间周四下午,欧盟委员会发言人面对记者追问,只回了句“我们正在评估所有选项”。翻译过来就是“还没想好怎么下台”。法国《回声报》头版标题很直白:“当华盛顿递刀,北京直接关了电源。”
眼下的尴尬局面,说到底是欧盟把希望寄托在“中国不会真翻脸”上。可现实是,北京不仅翻了,还专挑七寸打。下一轮会议怎么开?签字笔拿不拿得起来?没人敢打包票。
这事儿最滑稽的点在于,华盛顿口口声声“共同价值观”,一到掏钱环节就让欧洲先上。欧洲嘴上说“战略自主”,脚却诚实地往坑里迈。
如果稀土彻底归零,欧洲的冬天不仅冷,还会黑。欧盟会不会像日本一样说句“不跟”?还是继续当探路石?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