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买卖有窍门,这两种情况才适合动手,其他时候学会躺平更划算
买基金的兄弟们,估计不少人都会遇到一个烦恼听人说基金靠“高抛低吸”才能赚大钱,自己一操作却频频下套,手续费倒亏不少,行情还没吃到肉。不操作又怕踏空,总感觉心里没底。这事儿其实不复杂,关键在于分清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躺,别让自己的钱包遭罪。
咱这说大刚的事儿你就懂了。大刚以前炒基金很有“事业心”,一只科创基金一年买卖了5次,光手续费砸了两千多块,最后收益还赶不上他朋友那只买了就不动的基金。直到后来才反应过来,基金频繁折腾不靠谱,只有两种情况可以动手,其余时间反倒是“懒人投资法”占上风。
说到亏手续费,大刚买的那只消费基金就是典型案例。2025年上半年行情波动,他三个月买卖了4次,申购赎回费扣了差不多1600块,最后收益才1%;而他发小压根就没动,收益比他高了4倍还多。为啥基金容易亏?一是每买卖一次,手续费都是铁亏,二是错过长期行情的好机会,就像今年半导体基金那波行情,大刚光想着短期回调就卖了,那几个月半导体板块涨了三成,结果他只能干瞪眼,深刻体会啥叫“赔了夫人又折兵”。
话又说回来,有时候基金也确实需要操作,但真得“看准了时机再下手”,尤其是在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基金行业过热了,比如到处都是“暴富故事”的时候。这时候高抛落袋为安,能避开后面可能的回调。去年三季度储能赛道火爆,大刚的储能基金涨到了历史高位,他果断止盈,赚得一波可观利润。果不其然,基金之后回调了10%,而后他趁低位重新入场,完成了一次精准“高抛低吸”,收益比一直拿着多赚了6%。
第二种情况基金经理调仓或行业逻辑变了。如果基金经理突然大幅调整持仓、导致业绩一路下滑,或者基金涉及的行业环境发生变化,这时候需要及时调整仓位。比如大刚之前持有的一只新能源基金,经理忽然换成了一堆冷门股,业绩连续垫底;再看那段时间的互联网基金,因为政策监管,他果断止盈免遭坑害。这类操作也是有理有据。
但除了这两种情况,多数时候还是躺着不动更划算。一是基金的背后有专业团队长期优化,长期拿着更容易吃到稳健的回报;二是能享受“戴维斯双击”,既赚到业绩增长的钱,又吃到估值修复的甜头;三是赎回费会随着持有时间减少,长期持有省下手续费,这点大刚深有体会他的创业板指数基金持了三年未动,收益不仅稳,还比他折腾的医药基金高出25%。
再举个最近例子,人工智能基金这周因为利好冲高,不少散户想着“赶紧卖高抛”,紧接着行业新技术突破,基金继续涨,这些着急卖的只能悔断肠。而那些老老实实躺着不动的投资者,继续享受行情的上涨红利。不难看出,“躺平”其实是一种耐心,也是一种策略。
玩基金别乱操作,搞清“什么时候动”“什么时候躺”才是关键。我问问大家,你买基金的时候,咋控制“折腾欲”?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