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趟飞往华盛顿的行程,说白了,根本不是去寻求什么外交突破的。更像是一个在牌桌上输红了眼的赌徒,想在最后关头,找个不至于输光离场的方法。
耶路撒冷九月底的天空,阴沉得让人透不过气。内塔尼亚胡这位以色列政坛的老手,此刻的每一步都像踩在钢丝上。国际上,要求停火的声音几乎要把他淹没;国内,他那个靠着极端派才勉强搭起来的联合政府,内部的人正瞪着眼,只要他敢签那个字,立马就散伙。
所以,当他站在白宫,面对特朗普甩出的那份所谓的“全面协议”时,场面就变得相当微妙了。协议条款写得清清楚楚:立刻放人质,战后管理得有国际力量介入。这些话,在外面的人听来,或许是和平的希望。可传到内塔尼亚胡的耳朵里,不亚于最后通牒。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他背后那些极右翼的盟友,尤其是财政部长和安全部长那几位,早就把话说死了:敢对巴勒斯坦的未来做任何让步,这政府就别想干了。
于是,在新闻发布会上,内塔尼亚胡的发言成了一门艺术。他嘴上说着愿意考虑美国的方案,可话锋一转,又句句不离“必须确保以色列的安全控制”,强调什么“阶段性撤军”。翻译过来就是:我面子上答应了,但具体怎么干,什么时候干,那得我说了算。他根本不是在真心谈判,就是在拖延时间,希望能出现什么转机。
可时间,恰恰是他最缺的东西。就在他飞往美国的前几天,9月26日的联合国大会上,以色列代表一上台发言,台下呼啦啦走了一大片国家的代表。这一幕被镜头记录下来,传遍了世界。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抗议了,这是一种姿态,一种明确的孤立。更让他难堪的是,这次起身离场的,不光是那些老对手,连英国、法国、加拿大这些过去的老朋友,也开始公开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甚至有些国家已经开始讨论对以色列进行武器限制。
如果说外部的压力是冰水,那国内的局势就是即将喷发的火山。9月27日,特拉维夫的街头又一次被抗议的人群占领,许多都是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家庭。他们不再是喊几句口号,而是直接质问:这场打不赢的仗,到底还要牺牲多少人?
这些声音,内塔尼亚胡不可能听不见。但他更怕的是,一旦他真的向外面的压力低头,签署了协议,他的执政联盟会瞬间崩塌。那些极右翼政党,当初就是靠着强硬立场才把他送上台的,他们宁可战争继续,也绝不接受任何妥协。没了他们的支持,议会一垮,他就成了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看守总理”。
特朗普的那份“20点计划”,表面上是调停,实际上是把所有人都放在火上烤。它既测试以色列放人的诚意,也考验哈马斯配合的意愿,但最核心的,还是在试探内塔尼亚胡手里还剩下多少政治资本。哈马斯那边也一直没给个明确答复,他们似乎也在等,看谁先撑不住。如果内塔尼亚胡政府真的垮了,他们自然乐见其成。
说到底,摆在内塔尼亚胡面前的,根本没有好路,每一条都通向悬崖。一边是国际社会的制裁和盟友的背离,另一边是国内民意的沸腾和执政联盟的逼宫。他每一个看似在斡旋的动作,其实都是在拆弹,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这场风暴的核心,早就不再是那份协议本身,而是他还能在总理的位置上坐多久。未来的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一场政治豪赌。这已经不仅仅是以色列的内部危机了,这场地震的余波,恐怕将彻底改变整个区域的格局。而内塔尼亚胡,既是这场赌局的赌注,也是最不确定的那个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