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好友竟助朱元璋破敌,此人被严重低估,堪称最强卧底

说起元朝末年那段乱世,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可能都是朱元璋、陈友谅这些争夺天下的风云人物。

他们之间的故事,尤其是那场决定命运的鄱阳湖大战,被后人反复讲述。

但在这场大戏里,有一个人的身影常常被忽略,或者说,被严重低估了。

这个人,就是陈友谅最铁的兄弟,也是他手下最猛的战将——张定边。

一提起他,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他不是拼了命要杀朱元璋吗?

在鄱阳湖上,他差一点就让历史改写,把朱元璋的命留在了湖里。

这样一个朱元璋的死敌,怎么能说他反而帮助了朱元璋呢?

这听起来确实矛盾,但如果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拉远,仔细看看整个过程,就会发现这其中充满了值得深思的逻辑和无奈。

我们得先从张定边和陈友谅的关系说起。

他俩的交情,那可不是后来投靠、招募来的上下级关系,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小。

两个人都是湖北沔阳的渔民子弟,从小就在长江的风浪里一起长大,识于微时,结为兄弟。

这种共患难的情谊,在那个时代是非常牢固的。

后来,陈友谅觉得天下大乱,打鱼不是长久之计,就跑去参加了红巾军。

他一有了点起色,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拉上自己的好兄弟张定边。

史书上说张定边“身长八尺,挽弓三百斤”,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相当于一个身高一米九几,能拉开三百斤强弓的猛人,在冷兵器时代,这就是战场上的人形兵器。

陈友谅的崛起之路,每一步几乎都有张定边的影子。

当陈友谅野心膨胀,想要干掉自己的上司徐寿辉自己当家作主时,这种见不得光的脏活,是张定边在背后替他撑着。

据说,在徐寿辉被杀的血腥现场,是张定边冷静地为陈友谅处理后续,稳住了局面。

之后,无论是攻城略地,还是阵前厮杀,张定边永远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

可以说,陈友谅能建立“大汉”政权,张定边用命拼下的功劳至少占了三分之一。

这样的关系,这样的功劳,换作任何一个朝代,封王拜相都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问题恰恰就出在陈友谅当上皇帝之后。

当陈友谅坐上龙椅,开始享受胜利果实时,他和张定边这对铁哥们之间,悄悄地出现了一道裂痕。

陈友谅大封群臣,可张定边却拒绝了所有的封赏,只愿意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将领。

他是不想要富贵吗?

当然不是。

更深层的原因是,他看透了自己这位兄弟当上皇帝后的变化。

当陈友谅开始沉迷于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建造奢华的龙舟,整天想着怎么享受时,张定边却在默默地整顿水军,加强战备。

当陈友谅为了修建宫殿而加重赋税,搞得百姓怨声载道时,张定边不止一次地劝他,要爱惜民力,得民心才能坐稳江山。

可惜的是,权力这东西最容易让人迷失。

昔日一起打鱼的兄弟,一旦穿上了龙袍,就再也听不进逆耳的忠言了。

陈友谅觉得张定边是多管闲事,扫了他的兴。

一个沉醉在君主威严里,一个还念着兄弟情义和百姓疾苦,他们的思想已经不在一个频道上了。

这种分歧,直接导致了陈友谅在军事决策上的一系列致命失误,而张定边的正确建议,每一次都像是给朱元璋送上的“神助攻”。

最典型的例子有两次。

一次是龙湾之战,当时陈友谅势头正猛,准备一举攻下朱元璋的老巢南京。

朱元璋手下有个叫康茂才的降将写信给陈友谅,说愿意做内应。

陈友谅高兴坏了,觉得胜利唾手可得。

但张定边立刻就看出了问题,他力劝陈友谅:“康茂才这个人早就投靠了朱元璋,而且很受信任,这时候突然来信,十有八九是诈降,是诱我们深入的圈套!”这个判断,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人性上,都无懈可击。

可陈友谅听完后,嗤之以鼻,非常傲慢地说:“我拥有六十万大军,兵强马壮,还怕他这点小阴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诡计都没用。”结果,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朱元璋预设的埋伏圈,被打得溃不成军,战船损失了一大半。

这一战,让本来处境艰难的朱元璋一下子缓过气来。

另一次,也是最关键的一次,就是在鄱阳湖决战之前。

陈友谅率领号称六十万的大军,把南昌城围得铁桶一般。

守城的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眼看就要撑不住了,只好用假投降来拖延时间。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张定边又提出了一条堪称神来之笔的计策。

他建议陈友谅不要在南昌这一棵树上吊死,应该兵分两路,主力继续围城,给敌人造成压力,同时分出一支精锐水师,顺江而下,直取空虚的南京。

这样一来,朱元璋的老巢受到威胁,必然首尾难顾,阵脚大乱,陈友谅就可以从容地掌握战场主动权。

这个计策,后来被军事家们高度评价,认为如果采纳,朱元璋几乎没有翻盘的可能。

但陈友谅的反应是什么呢?

他盯着南昌城,冷笑着说:“城马上就要被我攻破了,还分什么兵?多此一举!”他为了眼前的胜利和面子,放弃了决定整个战争走向的良机。

结果,朱元璋的援军赶到,反而把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堵在了鄱阳湖里,陷入了被动。

张定边的每一次正确预判,都被陈友谅的刚愎自用给否定了。

他就像一个顶级的医生,开出了能救命的药方,病人却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还把药方给撕了。

最终,陈友谅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代价,而张定边的这些计策,客观上等于向朱元璋展示了陈友谅是多么地不可救药。

即便如此,在鄱阳湖的绝境中,张定边依然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忠义。

他知道计谋已经无用,只能拼死一搏。

他亲自率领三艘快船,像一把利剑,直插朱元璋的旗舰。

在万军之中,他连斩数员大将,如入无人之境,硬是把朱元璋的船逼到浅滩上动弹不得。

那一刻,朱元璋离死亡只有一线之隔。

但最终,个人的勇武还是敌不过团队的协作。

常遇春的一箭射中了他,无数的箭矢接踵而至,他才被迫撤退。

他退下之后,陈友谅的军队军心涣散,最终全线崩溃,陈友谅本人也被流箭射死。

故事的结局更令人唏嘘。

陈友谅死后,张定边冒死抢回了他的尸体,护送着他的幼子逃回武昌,又拥立其为帝,苦苦支撑了两个月。

直到最后弹尽粮绝,朱元璋亲自来招降,许诺高官厚禄,他却断然拒绝,说:“当初和兄弟一起立誓,这辈子绝不侍奉第二个主人。”说完,他解散了残部,一个人消失在了山林之中。

后来的他,在福建灵源山削发为僧,法号“沐讲禅师”。

昔日的战场杀神,变成了一位慈悲为怀的僧人,他带领僧人开荒种地,采药救人,甚至在高龄时还为民除害,打死猛虎。

当他听说当年那些战场上的对手一个个不得善终时,只是在禅房里一声叹息。

他活到了99岁,用后半生的平静与善行,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回过头来看,张定边用自己的忠诚和智慧,一次又一次地指出了陈友谅的致命弱点。

而陈友谅的每一次拒绝,都让朱元璋看到了击败这个强大对手的希望。

可以说,朱元璋能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陈友谅犯了太多不该犯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张定边都曾拼命地想要纠正。

从这个角度看,张定边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陈友谅的无能和短视,也给朱元璋上了一堂关于“如何用人”和“为何会败”的生动实战课。

这堂课,或许比千军万马还要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