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勘探社
文章里讲到的所有信息都有可靠的出处,具体来源放在文末。
大家都晓得,蒋介石和冯玉祥算是民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对当时局势那是有着不小的分量。
蒋介石象征着中央那边的黄埔军系,冯玉祥是国民党西北军的老大,他们跟阎锡山带的晋军、李宗仁领的桂系差不多,都掌握着不小的兵力,在自家地盘上说了算。
这俩人一开始那是拜把子兄弟,走得特别近,可谁能想到,二十多年下来,关系说变就变,动不动就掀桌子,还常常在战场上干得不可开交,闹得有你没我。
两人有时候又能重新坐一块,仿佛之前的事儿压根没发生过,可这种拉锯战一直没停,旧账没完没了。到头来兜兜转转,还是一拍两散,谁也不搭理谁,这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算是画上了句号。
蒋介石小时候在私塾打下了文化底子,后来赶上时代变革,他跑到日本读书,进了振武学校学军事。在留学过程中,他加入了同盟会,从那以后就踏进了革命这条路。
蒋介石玩权术那是一把好手,风起云涌的政坛里混得贼溜,晓得银子和势力绑一起,他就跟江浙的大资本家悄悄搭上线,还拼命去拉拢英美那些洋大人给他撑腰,自己这地位越整越扎实。
在国民党内部你争我夺、暗流涌动的时候,蒋介石那手权术玩得溜到家,啥分化、拉拢、打压,哪一招都没落下,一边暗地布好棋局,一步步把自己的势力盘子越摊越大,心里只盼着能把国民党牢牢捏在自己手里,实现当老大的念头。
冯玉祥生在河北沧州,家里那叫一个穷,小时候吃过不少苦头。到他11岁那年,实在没辙了,就去当了兵,从兵娃子一步步干起。
冯玉祥在老军队里混了好些年,吃尽了底层人的苦,自己那些遭遇让他特别懂得老百姓的不易,所以他慢慢有了很重的家国情怀,干事儿也越来越接地气。
冯玉祥的人生里好几回变换阵营,这让不少人都对他有话说。其实细琢磨,他这么反复折腾,大多是受当时那乱七八糟的政局所逼,为了能真心救国,他只能做出这些不容易的选择。
1926年,北伐战争拉开了大幕,国民革命军那阵势真是虎虎生风,很快就把吴佩孚、孙传芳等一票军阀打得落花流水。在这场硬仗里,蒋介石身为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整个指挥权牢牢抓在手里。
冯玉祥当时正忙着在西北地界扩充实力,他积极响应北伐,1926年9月在绥远五原高调誓师,正式发表加入国民革命军的声明,带领部队往东进发,跟北伐军那边形成了呼应之势。
1927年那会儿,中国政坛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国民党内部直接蹦出来两股势力,武汉和南京各自为阵,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宁汉分流”。与此同时,北边的张作霖也没闲着,牢牢掌控着那片地盘。
这样一折腾,三方势力彼此掰腕子。手里掌着豫、陕、甘三省大权,还把陇海和京汉两条铁路交汇的咽喉拿捏得死死的,这位国民党员冯玉祥,顿时成了蒋介石和汪精卫都想争的香饽饽。
1927年,蒋介石想把冯玉祥笼络过来,特意请他去徐州碰头谈事。这张照片拍的正是冯玉祥刚下火车那一刻,他身上套着一件粗布棉袄,腰里系着条布带,打扮得跟个实诚巴交的庄稼人似的。
车站外头等着接他那批人,可都不是一般角色,李宗仁、白崇禧这两位国军大员都在场,蒋介石本人也现身了,光看这个阵势,就能看出来冯玉祥说话多有分量。
蒋介石特别懂得怎么迎合冯玉祥的想法,靠着及时伸出援手真把冯玉祥给感动住了,说到底冯玉祥也有一肚子的愁事,西北那地方穷得叮当响,自己手头的40万兵马,光是吃饭穿衣这些日常消耗就快让他发愁了。
冯玉祥在宁汉两派中,最后还是站在了蒋介石那边。蒋介石劝他“向武汉进兵”,结果冯玉祥委婉地回绝了。但像“清党”还有联合北伐这些大事上,他还是选择跟蒋介石合作一起干。
1928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这些人合力发动了“二次北伐”,矛头直接对准奉系军阀张作霖。
郑州在中原一带可是个交通要冲,地理位置杠杠的,啥势力都看重这里。1928年那阵,蒋介石和冯玉祥就在郑州碰了个头,主要是拉出来商量北伐具体咋打,还得把各家部队的步调捋顺了。
在郑州,流传着一张照片,正好把这一段历史给定格下来。你看照片上,冯玉祥个头特别高,壮得跟头牛似的,穿着简单的军装,脚下还踩着一双布鞋,那股子西北军人的直爽劲头和大气全都写在脸上了。
蒋介石就站在冯玉祥旁边,相比起来个头矮不少,军装虽然穿得有模有样,身板也挺得直溜,想给人点儿震慑的感觉,可一站到冯玉祥旁边,那气势就有些弱了。
从外表上来看,这种视觉上的鲜明反差,不光只是体型上的区别,多少也让人感觉两个人合作背后,难免藏着点儿摩擦和隔阂。
蒋介石跟冯玉祥这俩人一凑在一块儿,矛盾和猜忌就没断过。说白了,蒋介石那会儿一直琢磨着怎么把各地军阀的兵力都拢到自己手里,好让军事大权落进自己兜里,实现一统。
冯玉祥这些地方部队头头嘛,自然想着手里兵权别让人拿走,守着各自的地盘,啥都得自己说了算。在北伐打仗那阵,蒋介石跟冯玉祥手下人,经常因为作战范围怎么分、物资怎么给,闹得心里疙瘩多次没少出来。
蒋介石为收拾冯玉祥的势头,专门在给西北军发物资这事上卡脖子,搞得西北军打仗时啥都缺,日子过得是真苦。
说到政治上分蛋糕,这两家的冲突更激烈些,蒋介石就想着把权力捏在自己手里,想弄个自己做老大的中央政权,把中央集权这事抓得死死的。
冯玉祥倒是心气儿不小,他一直琢磨着在新的政治局里,能让自己还有西北军的分量重一些,手上的话语权多拿一些。这俩人在地方势力上的用人、钱粮税收这块,可真没少掐,明里暗里争得蛮激烈。
比如说,北伐胜利那阵子,北方好些省的管辖问题,蒋介石和冯玉祥谁都不肯让步,俩人都惦记着把这些地盘收到自己麾下。
俩人在思想上,其实也是南辕北辙。蒋介石看重跟英美等西方国家搞好关系,想要靠他们的路子推进资本主义,还想着把权力一把抓在自己手里。
冯玉祥心里更琢磨着要拉上苏联,推动社会变革,让老百姓日子好过些,盼着国家独立自强,富起来才算真本事。
这种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让他们在一起干活时总是磕磕绊绊,想拧成一股绳儿都费劲,后头矛盾和散伙也就有了苗头。
北伐打赢了以后,奉系头子张作霖没招了,只能缩回东北,结果在皇姑屯那儿被日本人给炸死了。1928年年底,张学良公开表示“东北易帜”,这样一来,国民政府名义上算是把全国整合到一块了。
表面上看着是团结的,实际上里面的矛盾和危机可没少,蒋介石跟冯玉祥这些地方大佬之间的火药味越来越重,两边从一开始的联手慢慢地闹得对着干了。
1929年,蒋介石以“编遣军队”为借口,背地里却想着削弱各地军阀的力量,他提出来的编遣方案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冯玉祥这些地方派系的利益,这事儿一出,大家心里都有气,纷纷表示不服。
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这些地方上的几位军头一商量,干脆联起手来和蒋介石唱对台戏。动静不小,一次又一次冲突掺杂着火药味,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这些大型军阀混战接二连三拉开了帷幕。
这些场大战跟噩梦一样压在人们头上,无数普通人受苦受难,日子过得苦哈哈的。原本好不容易有点起色的统一,眼看着又让这些纷争搅得一团糟,社会变得乱哄哄,哪还有安稳日子过。
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俩人,为了让蒋介石下决心抗日,闹出了一场轰动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一出,冯玉祥马上给张学良、杨虎城打去电话,真心实意地劝他们赶紧把蒋介石放了。
他还直接表态,自己愿意亲自跑到西安当人质,来为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安全撑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国民党和共产党重新走到一起,第二次合作由此开始,抗日战争由此全面展开。
这当口,冯玉祥毫不犹豫站在蒋介石一边,亲自赶去南京,担任了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和蒋介石一起扛起了抗战的重任。
1939年下半年起,两人来往慢慢变少,冯玉祥也渐渐没有啥公务需要打理,这种情况就一直拖到了抗战胜利那会儿。
抗战一结束,冯玉祥对蒋介石搞内战、搞独裁的那一套相当不满意,这下可惹得蒋介石既记恨又疏远他。
蒋介石原本就打算把冯玉祥安排到国外,这会儿正好借了个由头,给冯玉祥安了个“水利特使”的名号,让他去美国“考察水利”。
不光是这样,蒋介石还在冯玉祥不知情的情况下,暗中吩咐国防部,直接依据抗战以后下发的复员令,单方面给他办了退役手续,就这样,冯玉祥五十来年的军旅生涯被一刀切断,被踢出了军界。
真正让蒋介石和冯玉祥撕破脸的是在 1947 年,那年 9 月 9 日,冯玉祥跑到美国发起了一个“华侨和平民主协会”,想让美国政府别再给中国提供任何援助。
后面,冯玉祥多次在美国街头站出来发声,劝美国老百姓别继续撑蒋介石。冯玉祥一连串的操作,把蒋介石的最后一点耐心也消磨光了,俩人关系就这么僵到底,再也没法和好了。
1948年2月8日,冯玉祥在《纽约下午报》上发了一封公开信给蒋介石,里头火力全开,狠狠批评蒋介石说话不算数,把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那些协议和承诺全给撕个稀巴烂。
冯玉祥还拧得很紧地向蒋介石喊话:“立刻滚出中国,把所有东西都还到老百姓手里!”说话间还留了个心眼儿,说这封信大概就是给蒋介石写的头一封也是末一封。
谁会料到呢,这句话竟然成了预言,没撑多久,1948年9月1日,冯玉祥就在黑海靠近敖德萨港那会儿,因乘坐的苏联“胜利号”轮船突然失火,遗憾离世。
两人那张合影,不光记录了他们从并肩作战到分道扬镳的那段经历,更映照出当年中国军阀之间的纷争和政局的动荡。政坛这一出,好像谁也不是铁哥们,大家其实都在为各自的利益打算盘。
参考信源: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冯玉祥最后岁月与蒋介石彻底决裂 遇难真相尚待破解2013年04月18日
人民政协报——冯玉祥曾经对蒋介石说过:您面前只有抗战这一条道儿2013年09月12日
南方人物周刊——冯玉祥和蒋介石之间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2010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