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新进展:3大问题待解,17个项目在路上,居民盼啥?

上海地铁里程早就跑到世界第一了,可为啥还有这么多通勤难题?

今天就来聊聊两条马上要开通的新线路,还有藏在钢轨下面的那些民生期待。

18 号线二期最近动静不小。从长江南路站出发,往西北方向延伸 8.1 公里,一共要加 6 个站。现在车站主体都完工了,隧道也通了,按计划 2025 年底就能试运营。

这条线厉害在哪?将来能和 12 条线路换乘,相当于在上海北部织了个小网。特别是通南路站,周围规划了 4 块住宅用地,加起来有 30 多万平方米,以后这里住满人的话,这条线可就派上大用场了。

再看 2 号线西延段,就低调多了。从徐泾东站往西,只加 1 个新站。现在正在搞装修和列车调试,明年上半年就能通车。

可就是这两条新线,把不少人的期待值拉满了,也把一些老问题照得更清楚。

最让人头疼的是大场机场那片。18 号线明明都快到宝山了,却因为机场挡着,没法和 7 号线接上。你知道这意味着啥吗?宝山区的 1 号线、3 号线、7 号线,就像三条平行线,长期没有连接线。住在中间的居民,要换乘一次得绕出二里地。

宝山的居民急啊,都盼着 18 号线能再往北延延,一直到顾村刘行那边,和 7 号线的南陈路站接上。徐泾那边也有话说,2 号线西延只加一个站,根本不够用。徐泾镇上的人,还是得挤 17 号线的徐盈路站,早晚高峰能把人挤成照片。

再往远了看,松江的问题更突出。泗泾站和九亭站,去年第四季度早高峰客流量排全市前两名,可这俩站全靠 9 号线一条线扛着。早高峰的时候,往市区方向的车,刚到九亭就已经满了,后面几站的人只能望车兴叹。

有市民就建议,能不能把 10 号线、12 号线再往西延延,最好再规划一条远郊环线,把这些外围的居住区串起来。

其实规划部门也没闲着。宝山区已经把 19 号线、21 号线、22 号线、26 号线都排上了日程。将来呼兰路站能换乘 1 号线,江杨南路站能换乘 19 号线,这几块拼图慢慢就能补上。

全市范围内,现在有 17 个地铁项目在推进。通南路站那边,还在试一种新玩法 —— 不光建地铁,还把社区配套一起规划,住得近的居民出了站就能买菜、看病、送孩子上学,这种模式值得期待。

但有些老问题,还得下猛药。比如大场机场的位置,确实影响了地铁网络的整体性。虽然搬迁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可以先想想别的办法,比如在地面建快速公交接驳,先把 "最后一公里" 打通。

松江那边,能不能用大数据算算,到底需要加多少列车,或者要不要调整发车时间,让早晚高峰不挤。还有人提议,能不能把地铁沿线的土地增值,拿出一部分反哺地铁建设,这样钱的问题也能缓解不少。

说到底,上海的地铁建设,早就过了 "有没有" 的阶段,现在拼的是 "合不合适"。

居民需要的不只是一条线,而是能精准对接他们上班、上学、买菜的生活线。或许将来可以建立一个常态的反馈机制,规划的时候多听听居民的意见,建的时候及时通报进展,开通后有问题随时调整。

你看那些国际大都市,地铁网络厉害的,都不是光靠里程堆出来的,而是能跟着居民的需求一起长大。

规划图上的直线,抵不过居民脚下的曲线。钢轨铺得再远,也得连着人心。

17 个在建项目,就像 17 颗种子,将来会长成什么样,还得靠一起浇灌。你家附近有在建的地铁站吗?你最期待哪条线路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