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这个新闻让启梦深深感动着:
那就是80后喜爱的星,久不见的陈佩斯和黄渤,他们那种“戏大于天”的精神真的不负艺术家风范。
也让人不禁重新审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追求?
陈佩斯黄渤《戏台》片段花絮▲▲▲
7月22日,《戏台》上映,导演陈佩斯花了整整八年才把这部《戏台》搬上大银幕。
可谓几经波折,没钱没投资没演员,他把房子抵押了,搭了个排练厅,连排练都只能排在凌晨。
别人白天赶场接商务,他半夜熬灯磨本子,这事放在现在的圈子里,简直像笑话。
而更“”可笑”的是,在这个流量至上、天价片酬屡见不鲜的娱乐圈,黄渤居然零片酬出演陈佩斯导演的《戏台》,无怨无悔。
据一个网友爆料,他晚上因为睡不着,特意看了夜场,走进影院,恍惚间竟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因为午夜12点,居然影厅内座无虚席,连最后一排都有人搬着小板凳坐在角落。
这部起初排片寥寥、宣传低调的电影,靠着短视频里的片段,在深夜场强势逆袭成爆款。
这并非营销的功劳,而是戏里藏着一种久违的特质——真。
02
说起陈佩斯,那可是喜剧界的传奇。
早年春晚舞台上,他的经典小品,像《吃面条》《主角与配角》,给无数观众带来了欢声笑语,成为了几代人的共同回忆。
可1998年后,他却突然从春晚舞台消失,这一消失就是二十多年。
这些年,关于他不再上春晚的原因,网络上众说纷纭,什么央视封杀、得罪大佬之类的传言甚嚣尘上。
直到最近几年,陈佩斯打破沉默,真相才浮出水面。
原来是央视下属公司未经他和朱时茂同意,擅自将他们的小品制作成光盘售卖牟利。
那可是他们的心血之作,怎能被随意侵权?
两人找台里理论,却遭强硬回应,一怒之下,他们拿起法律武器,和央视对簿公堂。
这场官司打了三年,最终他们胜诉,央视侵权成立,不仅要赔偿道歉,更还了他们一个公道。
但也正因如此,陈佩斯再也没登上春晚舞台。
陈佩斯曾坦言,离开春晚,除了这场官司,还有创作理念的分歧。
他认为喜剧应扎根生活,给观众带来思考,而后来春晚愈发追求表面热闹和笑果,这与他的理念背道而驰。
他不愿妥协,不想违背创作初心,便毅然决然地离开了。
离开春晚后,陈佩斯的日子并不好过,公司破产,甚至差点交不起孩子学费,事业跌入谷底。
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放弃喜剧,而是默默筹备舞台剧。
2001年,他的第一部舞台剧《托儿》大获成功,演出收入近4000万元 。
此后,他陆续推出多部作品,在喜剧领域深耕不辍。
这次筹备《戏台》,更是耗费了他整整八年心血。
找投资时四处碰壁,投资方不是嫌题材冷门,就是觉得戏曲片没市场,撤资多达五次。
71岁的他,本该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为了让电影顺利开拍,抵押了北京四环的房子,自掏1000万补拍镜头。
这般为艺术不顾一切的执着,着实令人动容。
就像带着英雄主义,满怀一腔热血奋勇向前的无畏孤勇者。
03
再聊聊黄渤。
黄渤的演艺之路,那也是充满坎坷。
他早年唱过7年歌厅,还当过舞蹈老师,开过工厂、玩具店,在底层摸爬滚打,历经世间冷暖。
在歌厅唱歌时,台下鱼龙混杂,黑社会和闲杂人等肆意闹事,他常常遭遇起哄、不给钱的刁难。
去报考电影学院,也因长相被人嘲讽,“连黄渤都可以考电影学院,招生要求得有多低?”
刚进入演艺圈跑龙套时,更是受尽冷眼,被副导演羞辱“就你这个长相怎么可以上镜,当演员就你也配?”
那些年,他深刻体会到了“人在弱时,坏人最多”。
可黄渤没有被这些挫折打倒,凭借着对表演的热爱和自身努力,一步步在演艺圈站稳脚跟。
从《疯狂的石头》里的黑皮,到《斗牛》中的牛二,再到《泰囧》《心花路放》等作品;
他用一部部佳作证明了自己,成为了票房保障,也收获了观众的认可与喜爱。
黄渤高情商是出了名的,在各种场合都能巧妙化解尴尬。
第50届金马奖颁奖时,郑裕玲吐槽他礼服像睡衣,蔡康永也跟着刁难“金马奖是我家,不是你家”。
他却幽默回应:因为这是家嘛,金马奖就像自己的家一样,不用那么拘谨。
再怼蔡康永:这么多年只见过人骑马,从没见过马骑人。
既化解了尴尬,又展现了高情商,赢得台下一片掌声 。
他曾说:“所谓高情商,是你不想伤害别人。我性格里面有柔软的地方,所以不喜欢把话说得那么绝。 ”
当黄渤遇到陈佩斯,这个他从小喜欢的偶像,两个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人一拍即合。
得知陈佩斯为《戏台》四处奔波,黄渤二话不说,推掉高额片酬的综艺邀约。
合同上原本列着他的身价,他拿笔一划,清清楚楚划掉了所有数字。
零片酬加入剧组。
有人问,他到底图什么?
他说:“戏比天大,钱算个屁。”
为了演好《戏台》里的角色,他提前半年跟着专业老师学京剧,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练声,行腔、气息、唱段,每一个细节都认真钻研。
一场戏排下来,嗓子劈了好几次,为了调整唱腔里的方言味,来回录上百遍。
也是因为他这份真,短视频平台上一段“黄渤三分钟咬字功”的片段火了,播放量直接破亿。
那段时间其实很艰难。
投资撤了,宣传断了,甚至不少影院干脆拒绝给排期。
《戏台》只能靠“硬上”——一场场点映,拉观众口碑。
从今年6月到7月初,每晚的演出都是半夜开场,第一天上座率才20%。
直到这份真功夫被看到,感染了大家,才彻底实现逆袭。
04
看看当下娱乐圈,很多明星接戏先问片酬,演技却敷衍了事。
一些流量明星拿着天价片酬,演技差还不敬业,抠图、念数字台词等乱象频出。
像之前某爽一部剧片酬高达1.6亿,平均日薪208万,演技却饱受诟病。
和黄渤、陈佩斯一比,高下立判,这些人简直是对艺术的亵渎。
《戏台》的豆瓣评分,现在已经到了9.6。
但票房呢?截止7月22日,点映票房才刚过5000万,远不及同期某些青春片的一天票房。
可你再看看热搜上讨论的是什么?
是“京剧里的圆口音和翘舌音怎么区分”,是“戏曲身段训练有没有通用教材”,
甚至是“陈佩斯是怎么把梅派唱段里那句‘万水千山’唱出老派味道的”。
虽然比不上一些流量片,但这其中的意义重大。
很多00后因为这部电影,开始对京剧产生浓厚兴趣:
他们在搜“票友是什么意思”“青衣和花脸的区别”“怎么化戏曲妆”。
高校里也自发成立了“京剧兴趣社”。
它的成功,不仅是票房逆袭,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有力传播。
换句话说,这戏不靠流量火,而是靠真本事活。
现在看陈佩斯再谈当年的选择,他说:
“那时候我真觉得,拍完这个就散伙了。是黄渤撑了那口气。”
但黄渤从没对外讲过自己那句划掉的零,只说了一次“戏比天大”,之后就再没提。
这一回,黄渤虽然没算账,但他下了一步最实在的棋。
当初撤资的投资方,看到电影大卖,又厚着脸皮想投资《戏台2》。
陈佩斯却不为所动,只说:
片酬照旧,钱的事儿后面再说。
这回你们不是看人,是看戏了。
看完《戏台》小伙激动不已▲▲▲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黄渤和陈佩斯就像一股清流,让我们看到了艺术的纯粹。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艺术不是追逐名利的工具,演员应是文化的传承者。
一个小伙子在观影后,泪流满面地对陈佩斯说:
感谢您这么多年,气节还在,做人干净就是硬道理!
这也说出我们所有人的心声:
真心希望未来有更多像他们这样坚守初心的人,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作品,让艺术之花在娱乐圈绽放得更加绚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