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乌克兰军队的一支小股部队,竟然“顺利”摸进了已失守的红军城。这听起来像个小胜,但旋即他们就陷入了俄军早已设好的陷阱,补给线全断,成了真正的瓮中捉鳖。这座曾经的“钢铁堡垒”,几个月前才刚易手,怎么会突然变成一个对“胜利者”来说如此诡异的死亡陷阱?这背后,藏着乌克兰指挥层的一个大失误,和俄军一套全新的打法。
西尔斯基的无奈弃子
2024年初,红军城(托列茨克)在乌克兰手上,那可是块硬骨头。乌军从2016年起,花了八年时间把它建成了一座坚固的堡垒,重兵把守,战线一度被称为“钉子户”。
然而,战场局势瞬息万变。2024年5月到8月,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方向突然战事告急。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压力山大,被迫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从顿巴斯,包括红军城,抽调精锐部队。
第95空中突击旅等好几个主力,就这样离开了红军城,去增援北部前线。乌克兰军事媒体DEEPSTATE后来也点明了,这就是俄军一场成功的“调虎离山”计。
乌军指挥部当时可能想着,要优先稳住更显眼、政治意义更大的北部战线。但这一“政治仗”的代价,就是红军城防线的力量被掏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战略漏洞。
可以说,红军城的陷落,这扇门,是乌克兰自己无奈打开的。俄军可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地底来客,天上死神
乌军主力一走,俄军立刻行动。2024年6月19到20日,一支经验丰富的“退伍军人旅”部队,没搞什么正面强攻。他们选择了从地下突破。
红军城下面,有苏联时期遗留的复杂煤矿坑道,俄军就利用了这些老旧通道,悄无声息地绕到了乌军防线后方,来了一场奇袭。
这一招效果惊人。乌军在地面上防守得再严密,也挡不住从内部冒出来的敌人。短短11天,原本坚不可摧的防线就被彻底撕开。防御体系瞬间瓦解,守军心理防线也跟着崩了。
防线破了,俄军地面部队就渗透进了城里,很快控制了至少七个关键据点,把战火蔓延到城区的四成。但俄军的厉害之处远不止此。
他们还有“空中绞杀”这招。精锐的“鲁比孔”无人机部队,用上了AI协同的无人机蜂群,一次能出动三百架无人机,对乌军的六条补给线进行系统性摧毁。
后勤车辆被精准打击,补给线一条条被掐断,最后只剩下一条被称为“死亡公路”的勉强维持。城里几万乌军和少量西方雇佣兵,在这种立体打击下,很快就弹尽粮绝,伤员也运不出去。
堡垒,算法与消耗战
红军城的失守,绝不是单一原因。它像是乌克兰战略失误和俄罗斯战术创新的一次“完美碰撞”。
试想一下,如果乌军防线兵力充足,俄军即使有地道战,也未必能这么快突破。反过来,如果俄军只有这些新战术,没有乌军主动的兵力调动,面对一座满员的坚固堡垒,也难言速胜。
正是乌军的空虚,给俄军“地下穿刺”创造了条件。而俄军的“空中绞杀”,则彻底断了城内守军的念想。最终,俄军仅用约16000兵力,就击败了原先的4万乌军,在今年2月上旬完全控制了红军城。
西方军事分析师对这场战役评价很高,称之为“21世纪城市战革命”。全球军工股闻风而动,普遍上涨了15-20%,这可是实打实的市场认可。这说明,红军城一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力或火力比拼,而是战略、战术、技术全面较量。
结语
今年三月,乌军那些“顺利”渗入红军城的反攻部队,现在看来,更像是被俄军“请君入瓮”。DEEPSTATE也证实了,这些乌军部队补给被切断,处境非常危险。这根本就是俄军的一次“关门打狗”。
俄军的主力,比如第1、9、132旅还在城内,而且已经由规模更大的第150摩托化步兵师完成了轮换。这说明,红军城已经被俄军当成了磨练新战术的活靶子。
红军城的真正教训是:现代战争,输赢不再只看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看整个体系的对抗。决策链、反应链、打击链,任何一个环节出了战略性问题,都可能被对手利用新战术无限放大,最终导致满盘皆输。
俄军现在正在修复距离前线35公里的顿涅茨克机场,意图很明显:这套“堡垒破解”的战术模板,他们要复制推广。未来的战争,对防守方来说,最大的挑战可能不再是如何把墙修得更坚固,而是如何避免出现那些致命的战略漏洞,以及如何应对那些完全超出你想象的“新玩法”。红军城之后,可能真的没有“坚不可摧”的堡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