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刷短视频,总能看到重庆洪崖洞被泰国游客挤得水泄不通,张家界山顶齐刷刷站满韩国旅行团,上海外滩的老外密度高得像是要超过本地人?
配上欢快的BGM,整个屏幕都洋溢着“全球游客正在疯狂涌入中国”的热闹。
但如果你真信了这种画面,今天的数据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去年全国入境人数2694万,比疫情前的2019年还整整少了500万;欧美游客至今没恢复到疫情前的一半水平,就连国际大都市上海,今年1-5月欧美游客恢复率连20%都不到。
北京稍微好点,美国游客恢复到45.24%,德国和法国勉强过五成,但这和短视频里的“欧美潮”完全对不上号。
免签大门敞开,但欧美游客为何不买单?
中国对47国单方面免签,55国过境免签覆盖24省60个口岸,停留时间延长到240小时,诚意满满。今年1-6月,全国口岸查验外国人1915万人次,同比涨了30%,其中免签入境的占了71.2%,增幅超五成。
广州白云机场的数据更惊人:前5个月免签入境外籍人员超48万人次,同比飙升141%。东南亚游客彻底爆发:携程数据显示,广州前五个月泰国游客激增180%,马来西亚涨153%,印尼涨117%。
政策红利确实在释放,但问题卡在了天上,航班管家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外航司恢复率只有65.4%。
澳航直接砍了上海-悉尼线,英航暂停北京航班,北欧航空、维珍航空、汉莎航空集体撤掉中欧直飞线路。航司嘴上说“中国是重要市场,会回来的”,可至今没一家真正复航。
地缘政治成了压垮航线的最后一根稻草。欧美航司没法飞越俄罗斯领空,绕道得多花两小时,多烧20%的油,飞一趟亏一趟。
成本高到航司宁可停航止损。没航班,免签再友好,欧美游客也只能望洋兴叹。上海的数据赤裸裸印证了这一点:一季度口岸出入境人数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九成,但欧美面孔稀稀拉拉。
谁在扛起“老外潮”大旗?韩国白领的“购买力升级”真相
短视频里的热闹不是假的,只是主角换了人,扛旗的是韩国和东南亚游客。
汇率差和性价比成了关键推手:首尔普通白领月薪折人民币2万多,在当地吃碗面五六十元,买个西瓜一两百元,活得精打细算。可一到中国,购买力瞬间“升级”,夜市小吃横扫无压力,水果吃到饱,临走还得扛一箱青岛啤酒。
成都航空口岸“五一”期间入境外籍人员8500余人次,同比涨81.8%;今年以来免签入境占比64%,全是东亚和东南亚游客的功劳。
他们来得太频繁了。机票便宜、免签省事、文化相近,让周边游客成了绝对主力。在景点扎堆拍个视频,自然就制造了“老外全来了”的错觉。
但商家们心里清楚:短视频博主一天来三拨拍完就走,真正进店消费的欧美客几乎没增加。
上海邮轮突围与支付革命:局部热闹难掩整体冷清
欧美航线塌方,但上海另辟蹊径靠邮轮经济突围。3月16日,德国AIDA邮轮和皇家加勒比“海洋光谱号”同时靠泊,带来4800名外籍游客。
支付环境也在优化:西班牙游客费尔南多在上海新天地用“支付宝碰一下”,几秒钟就办完退税;北京秀水街外卡POS机覆盖率超90%,支持现金、刷卡、移动支付全通道。今年1-7月,秀水街入境游客翻倍,销售额涨80%,但欧美客增长依然缓慢。
城市的“自救”策略:广州搞便利化,成都打文化牌
广州打造“全链条便利化”体验,白云机场升级240小时过境免签,联合南航搞全球传播矩阵。针对广交会推出“18条举措”,让客商通关快、参展顺。
成都则靠文化深度游翻盘:欧洲游客钻进阿坝州壤塘县画唐卡,在甘孜塔公草原穿藏袍、挤牦牛奶、骑马徒步。四川迷碟旅游甚至推出“宁夏葡萄酒之旅”,带老外参观中国新兴酒庄。
但这些策略拉动的仍是亚洲客源。某旅游平台“五一”入境订单中,韩国、泰国、日本霸榜前三,欧美国家“查无此人”。
文旅部数据显示,2024年入境游收入940亿美元,还没回到疫情前峰值,高端消费依旧疲软。
一条弹幕撕开幻觉:“我要顾客,不是演员”
当博主们围着少数欧美游客“全城追拍”时,弹幕早就炸了:“别光贩卖流量幻觉,真金白银的消费才是硬道理!”
店主们在群里吼得更直接:“别再派博主来,我要的是顾客不是演员!”这波热闹像极了网红店昙花一现的宿命:开业排队三小时,风头一过只剩黄牛和外卖小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