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万志愿军回国后如何妥善安排?杨勇上将给出了建议,中央表示赞同。
在一个寒冷的1958年1月夜晚,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总司令杨勇将军还在办公室辛勤工作。
八年前,中国志愿军进入了朝鲜,五年前战争就已经结束了,但如今仍有很多志愿军在朝鲜坚守,中央命令他们在那里保护朝鲜人民,防止美国军队再次来袭。
直到1957年11月,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和毛主席在莫斯科终于就撤军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中国承诺从1958年3月起开始正式撤军,并在同年内完成全部撤军工作,将朝鲜移交给朝鲜人民军。
对于在外国驻守多年的杨勇将军来说,看着那些与他并肩作战八年的士兵们终于能够回到家乡,远离战火,本应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然而,这件事却让杨勇将军感到十分忧虑。
撤军虽然容易,但如何妥善安置数以十万计的人民志愿军,成了杨勇心中困扰已久的难题。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杨勇将军认真地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建议。这份建议,会不会被中央采纳呢?
部队离开前
1950年10月,为了保护中国东北部的边境安全,支援朝鲜,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下令,130万解放军士兵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作战。
经过三年的激烈战斗,我们成功地将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逼退到了北纬38度线,并最终与美国达成了停战协议。这场抗美援朝的胜利,让朝鲜人民能够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园。
这就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抗美援朝战争。
然而,按照严格的定义,朝鲜战争至今仍未正式结束。
由于中国、美国和朝鲜只是签署了停火协议。
对于朝鲜和韩国来说,38线只是一条军事缓冲线,而不是国界线。所以,朝鲜半岛仍然处于战争状态。
停战协议签订后,中国和美国都没有立即把部队撤回国,因为大家心里都没底,害怕战火会再次爆发。
就这样,130多万志愿军士兵在战争结束五年后,仍然握紧钢枪,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防止美帝国主义的复辟。
在这五年里,志愿军战士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们牢记着毛主席的教导:“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
他们在朝鲜全力协助当地人民重建家园,维护社会稳定,与朝鲜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中朝两国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之后,因为越南战争的开始,美国把在亚洲的重点从朝鲜调整到了越南。
种种迹象表明,中朝双方都开始看到了撤军的可能性。
在1957年11月,应苏联之邀,中朝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和金日成在莫斯科举行会晤,讨论撤军事宜。经过协商,双方达成共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在1958年内全部撤离。
关于志愿军撤出朝鲜的问题,正式被提上议程了。
杨勇将军是个了不起的人。
撤军的事宜已经确定,中央方面先通知了杨勇所在的朝鲜驻军部队,要求他们做好撤军准备,并将撤军工作交给总参作战部和志愿军总部安排。
因此,撤退的任务交给了被称为“三杨”之一的杨勇将军,他是中共的开国元勋。
杨勇在十几岁时就加入了工农红军,参加了长征。之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中,他也表现得非常出色,立下了不少功劳。
杨勇在1953年4月才前往朝鲜参战,尽管他的名声没有邓华、解方和彭德怀那么响亮,但他的贡献同样重要,不逊色于那些著名的将领。
杨勇将军到达朝鲜战场后,立即指挥志愿军发起了夏季攻势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进攻,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在后来的金城战役里,因为杨勇将军指挥得当,志愿军再次赢得了重大胜利。他们俘虏了南朝鲜军队中的重要将领——首都师副师长,这直接影响了朝鲜战场的局势,为之后迫使美国同意停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勇将军也是在中国将军中,在朝鲜待得时间很长的一位。他非常受志愿军士兵的喜爱,带领他们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因此在朝鲜人民心中很有威望。
因此,杨勇将军在撤军事宜上有着独到的见解,能提出很有用的建议,中央也非常信任他。
1958年1月28日,虽然撤军的命令已经下达,但志愿军总部对于战士们回国后的安置问题还没有想出合适的办法。
当年,彭德怀元帅也为此事感到担忧。
没过多久,杨勇将军整理了自己的想法,写成了一份报告,然后提交给了彭德怀元帅。
杨勇的意见
当彭德怀收到杨勇的报告时,他感到非常惊喜,立刻开始阅读。读完之后,他对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
杨勇在报告中提出了几项建议,具体说明了志愿军回国后的驻地安排及直属部门的管理事宜。
对于志愿军的撤军问题,杨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撤军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要尽量扩大撤军的政治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密切关注“联合国军”的反应。
志愿军应该在三月中旬先将第16军和第23军撤到安全地带,同时要时刻注意美军是否有反扑的迹象。
如果有必要,就把二线的部队迅速调到前线,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如果没有情况,就把驻扎在第三线的部队撤回来,只留下第二线的部队来掩护,然后观察美军的举动。这就是杨勇将军的第一个建议。
关于志愿军的安置,杨勇提议先把第一批回来的部队安排到东北,特别是长春,设立一个新的军区来专门照顾16军和23军。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东北的地理位置,保护我们的东北和朝鲜。
此外,新成立的军区将与武汉军区合并,形成一个灵活的指挥体系,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对于接下来撤出的部队,可以考虑把第二批撤回的19军并入济南军区,这样可以增强济南军区的力量,更好地发挥志愿军的作用。
杨勇写完报告后,彭德怀看了觉得建议很有道理,特别认可,于是就把这份报告递给了毛主席。
2月3日,毛主席看过这份文件后,并没有发表明确意见,只是简单批示了一句:“请彭德怀同志过目。”
换句话说就是:
中央已经同意了,接下来你们可以再讨论一下具体的细节。
与此同时,当时的总参谋长粟裕将军也提交了几份关于志愿军撤军计划及回国后安排的报告。
很巧的是,粟裕将军和杨勇将军在撤军的问题上竟然意见惊人的一致,只在几个地方有所不同。
中央的决定
2月13日,中央军委召开了第143次军委会议,专门讨论了志愿军回国后的安置和部署事宜。
在会议上,各位将军和元帅们结合了粟裕将军和杨勇将军各自的方案,制定了撤军和安置的总体计划。
在杨勇将军的计划里,第一条建议是把一批撤回来的部队安置到东北地区,这个提议大家都非常赞同。
这样,志愿军撤军就能迅速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还能观察敌人的动向,最后撤出中间的部队,以便应对突发情况。
然而,在讨论第二批和第三批撤回部队的问题时,与会人员对粟裕将军和杨勇将军的方案产生了分歧。
粟裕将军建议,第二波撤退的部队应该去华北,而最后撤退的部队则安排到华中和四川。这样可以把志愿军的驻地向南扩展,不再局限于北方。
杨勇将军听了粟裕将军的提议后,觉得这个办法确实更合适,于是点头同意了粟裕将军的计划。
最后,会议把杨勇将军和粟裕将军的计划合在了一起,并且大家都同意了这个方案。
彭德怀元帅还在会上补充说:
如果战争爆发,前线兵力过于密集不好。因此,在兵力布置上,可以适当增加纵深,前线则相对疏散一些,不要把兵力集中在一处。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现有住房条件,尽量不新建营房。
彭德怀元帅的想法很清楚,他认为在撤退时,部队应该分散行动。这样不仅不会给某个地区的后勤供应带来太大压力,还能更有效地完成撤退任务,同时也能让全国各地的兵力分布更加均衡。
至此,中央军委制定了“先前线、再西部海岸,最后中间区域”的撤军计划,志愿军回国的安排也按照粟裕将军和杨勇将军的指示进行。
军委批准了杨勇将军的建议。
部队撤离行动正式启动!
1958年2月15日,周恩来总理带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与朝方开始讨论撤军的相关事宜,按照事先的计划进行商谈。
在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朝方政府通报了中方的部署计划。
他说:我们在东北平原上部署了四个军,志愿军撤退后还会再增加两个军。如果朝鲜再有战事,我们随时可以派志愿军过去。
尽管种种迹象表明,战争再次爆发的机会不大,但对于朝鲜政府来说,面对美国这样的大国,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和保障,仍然会感到害怕。
中国的态度也很清楚,不会抛弃朝鲜,如果美国再次动手,中国人民志愿军肯定会迅速回到朝鲜。
周总理的一番话,确实给朝鲜政府带来了极大的信心。
于是,朝鲜方面同意了中方的撤军提议,中朝双方一起发布了撤军联合声明。这意味着撤军计划正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于是,一场大规模的撤军行动,正式拉开了序幕。
尽管志愿军总参谋部早就制定了撤军计划,但由于保密需要,很多在朝鲜驻守的战士都是在中朝联合声明发布后,才得知自己即将返回祖国。
这群在外奋斗了八年的士兵们,此刻心中涌起了无数感慨。
有人感到快乐,因为他们心中惦记着自己的国家、故乡、亲人和家人。
有些人感到悲伤,因为他曾在朝鲜生活了八年,并与许多朝鲜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突然的分别,自然会让人有些伤感。
除了感到悲伤和快乐之外,很多志愿军战士心中都充满了困惑。
这时,志愿军还不知道自己回国后会去哪,心里难免有些情绪。
有的人向往城市的繁华,有的人想回到家乡的宁静,还有的人受不了朝鲜冬天的严寒,想搬到温暖的南方去。
为了确保撤军工作顺利进行,中央军委决定在撤军之前,对所有志愿军战士进行思想教育。
在一次志愿军欢迎会上,粟裕将军第一个站起来说:
最近,一些人反映志愿军的几个军回国后,有的不愿意去东北,希望调到关内或者中原地区,那里的气候不太冷也不太热。这是不合适的。
我们的部队,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培养出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中作战,并最终击败对手。
之后,经过思想教育,战士们心中的疑惑和迷茫都消失了,撤军工作顺利展开。
1958年3月5日,朝鲜人民热烈欢送志愿军。按照计划,来自第23军和第16军的6个师,连同一些炮兵、坦克兵、工程兵和汽车兵,以及领导机关的将士们,登上了开往中国东北的第一列火车。
回国后,他们将被分配到沈阳军区,分别驻扎在黑龙江和辽宁,继续完成自己的志愿军任务,为中国边境和朝鲜人民的安全奋斗一生。
另外,一直在朝鲜驻守的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的第一批人员已经回国,该兵团下属的各个军团士兵也按照原计划在国内进行了安置。
在19兵团中,各个机关、指挥部以及后勤分部肩负着一项特殊而重要的使命:
去到中国西北的沙漠地带,指挥着几十万的工人,建设一个超级秘密的导弹试验场、一个核武器试验场和一个核武器储存库。
同年7、8月,第二批回国的志愿军第54军(原东北野战军第七、第八纵队),也踏上了回家的列车。他们被编入成都军区,在重庆驻扎,为川渝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民志愿军第21军(曾是华东野战军二纵队),后来被编入北京军区,驻扎在山西大同,负责保卫首都的安全,守护中国的西北地区。
1958年9月25日,第1军(原西野一纵)作为《联合公报》发布后最后一批撤回的部队回到了祖国。他们被编入武汉军区,在河南开封驻扎,为当地的战略安全和工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洒下了汗水和鲜血。
这时,所有志愿军的战斗队伍都已经离开了朝鲜,只有总部的一些将军和领导还留在那里,其中包括在撤军计划中提出关键建议的杨勇将军。
到了10月22日,杨勇将军和志愿军总部的所有官兵一起登上了最后一班返回祖国的火车。
这列火车一离开朝鲜,就意味着所有的中国志愿军将完全撤出朝鲜,历时已久的抗美援朝战争即将结束。
当火车慢慢启动时,杨勇望着窗外,看到朝鲜百姓为欢送支援军而泪流满面。他心里五味杂陈,但随着火车逐渐远去,那份归国的喜悦渐渐填满了他的心。
为了迎接志愿军战士们的归来,吉林政府在鸭绿江的另一边建了一座大凯旋门,等待着这些战斗英雄回家的那一天。
在列车进入中国的第一个站点安东站,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人和志愿军的家人在火车站等候,准备迎接英雄们回家。这其中就有杨勇将军的妻子和儿子。
当火车在安东站停下时,杨勇将军的儿子北北正骑在警卫员的头上,看着父亲的归来。
杨勇将军看到儿子后,脸上也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对于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来说,最珍贵的就是家人能够平安快乐地生活,这也许就是抗美援朝最真实的意义。
再也见不到的人
10月30日,也就是志愿军回国的第四天,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了一次联席会议,会上杨勇将军汇报了他八年来的志愿军工作情况。
在报告里,杨勇将军特别提到了朝鲜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的情况,说到这儿,杨勇将军和在场的人都非常感动,有些人甚至当场就流下了眼泪。
撤军的号角已经吹响,行动结束了,可有些人却再也回不来了,永远留在了遥远的异国土地上。
这里面还有人民领袖的儿子!
他们是英雄,是伟大的,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心中。他们是新中国最坚强的象征,是不需要撤退和安置的志愿军,是新中国永恒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