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论断成为时代共识,当新质生产力发展亟需智力引擎,地方人才工作的历史欠账却如鲠在喉。不少地级市在人才工作上始终跳不出"雷声大、雨点小"的怪圈:政策文件洋洋洒洒,落地时却缩手缩脚;口号喊得震天响,真金白银的投入却寥寥无几。究其根源,并非地方财政真的捉襟见肘,而是资源分配的天平严重失衡——宁愿把资金砸向看得见、摸得着的基建项目,也不愿投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人才事业。
一公里高速公路的造价约一亿元,这对许多地级市而言并非小数目。若将这笔钱从基建预算中调出,投入人才工作,能产生的效益足以重塑区域发展格局。一亿元可建成2-3个高水平人才创业孵化基地,为数十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场地、设备与技术支持;可设立专项人才基金,为引进的领军人才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吸引50名以上高端人才扎根;可升级职业院校实训设施,培养上千名贴合本地产业需求的技能人才。这些投入形成的人才集聚效应,将带动产业链升级、科技创新突破,其产生的长期经济价值,远非一公里高速公路的短期通行效益可比。就像深圳早年咬牙投入人才公寓建设,如今收获的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杭州砸重金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换来的是数字经济的领跑优势。
然而现实中,地方政府为何宁愿多修一公里"可有可无"的公路,也不愿补齐人才短板?症结在于扭曲的政绩观与隐蔽的利益倾向。人才工作的成效具有滞后性,引进一名高端人才、培育一个人才团队,往往需要3-5年才能显现产业带动效果,恰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部分地方主官更看重任期内的"显性政绩"——高速公路通车时的鲜花掌声、基建项目竣工后的GDP数字,这些能快速转化为考核指标的"硬成果",远比人才工作的"软投入"更具吸引力。更值得警惕的是,基建项目资金密集、环节众多,存在的寻租空间远大于人才工作。从工程招标到材料采购,从施工建设到验收结算,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权力变现的"突破口",这也使得一些官员对基建项目趋之若鹜,对人才工作却避之不及。正如群众调侃的"钱少的民生领域没人盯,钱多的基建项目挤破头",这种反常现象背后,是政绩焦虑与利益诱惑的双重扭曲。
总书记多次告诫"当官就别发财,发财就别当官",这既是对干部廉洁从政的要求,更是对正确政绩观的指引。地方发展不能只盯着眼前的"铺路架桥",更要着眼长远的"筑巢引凤"。人才工作的短板,本质上是发展理念的短板;人才投入的不足,本质上是责任担当的不足。当一个地方拥有了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传统产业能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升级,新兴产业能凭借创新抢占先机,民生福祉能依托人才服务得到提升。从突破"卡脖子"技术到培育新质生产力,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到服务民族复兴大局,人才都是最核心的支撑、最根本的保障。少修一公里高速,或许会暂时影响交通通行,但用这笔钱补齐人才短板,却能为地方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地方政府必须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重构资源分配的优先级。要建立"人才投入优先保障"机制,将人才工作经费占比纳入财政预算刚性考核;要完善"任期制+长效制"政绩评价体系,让"前人栽树"的人才工作者也能获得认可;更要强化监督问责,斩断基建领域的利益链条,让资金真正流向事关长远的人才事业。少修一公里高速,不是否定基建的重要性,而是要纠正发展的偏差——当地方政府真正把人才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拿出真金白银的投入、真心实意的服务、真抓实干的行动,才能彻底补齐人才短板,为区域发展筑牢根基,为民族复兴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