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发声,西贝回应预制菜,网友晒证据

馒头

江娱迟

得罪人的方式千千万,罗永浩选了最“显眼包”的那种——一句话杠上整个资本界。说实在,看见那几行字:西贝全是预制又卖得贵,恶心两个字都嫌少。反正不出五分钟,楼直接炸了。网上全是:终于有人敢说真话,罗老师你这回硬刚到底。不少人觉得,餐饮这几年的把戏都差不多,装得人五人六,吃起来全是“塑料袋加微波炉”,有点失望懂吧。

坐标西贝,一向装得很放心的中高端大哥。手法熟练,氛围拉满,服务员蹦出来就要你办卡,讲故事能讲出小半集电视剧。你说没诚意吧,还真不是,服务员都很努力,只是顾客都琢磨半天,预制还是现场?西贝一个劲否认,全靠嘴,牛大骨我自豪现煮,莜面亲手搓,招牌菜拉出来再念一遍。只是下锅这一步你看不见。

说到底,大部分人疑点也不来源于罗永浩,人家自己去哪吃,还有点影响力,随手一条微博,分分钟热搜。能看见屏幕外的气氛,真的挺有意思,自己当年干过服务员的,底气十足当起爆料王。网友留言一水的“招牌菜我见过,袋子直接剪,进炉一分钟上桌”,馒头都忍不住想笑,现在的餐饮,成了厨房外包。每一步流程,顾客买的不是味道,买的是心理安慰。

其实呢,西贝老板贾国龙回应也不慢。要说应对速度,这波操作完全互联网时代硬核选手。第一天传出,第二天客服立马喊冤,各种技术细节摆一堆,甚至搞出了全国370家门店开放后厨,凡是你想看,直接走进去。说落实吧,也挺大气,但问题有点怪,网友直接翻出了去年采访,“好菜全是预制,越高级越预制”。这话走漏风声,气氛又变了。

有意思的地方在这。一边是老板拍着胸脯说没有,一边是自己说过“越高级越得预制”。全国人民看热闹的,看傻了。连人民网调查都扒了出来,预制菜占比高企业,榜单里西贝榜上有名。这一下,西贝的“定义游戏”就有点尴尬。其实争议根不在“标准预制”还是“现场操作”,都是文字游戏。消费者认这一条,你让他看见面粉是店里和的,小工是现场包的,才信你不是预制,那你文字解释多少遍都白搭。

馒头还注意到,互联网讨论节奏越来越快,所有人都变成“律师团”。罗永浩呢,气氛提升一个档次,反手一个十万悬赏,征集预制菜实锤。信息量直接拉满,网友疯狂投稿,有小票,有投影视频,有后厨“塑料袋论证”,甚至都不算难找到,只要常在餐厅摸爬滚打都懂。你说消费者穷吗?不,关键时候,信息就是流量,线报就等着分钱。

罗永浩的爆料,推着西贝老板暴走。一个坚决放开后厨,一个甩十万赏金。这场面,像极了互联网时代的“爽文对决”。你说西贝招架得住吗?结果就是,各路行业员工自觉站队,真真假假,一地鸡毛。最搞笑的是每个人都变成鉴定达人,早十年前谁懂预制菜,这两年天天喊的人都要背食品标准论了。

细看资本跟消费者之间这个“信任黑洞”,其实全行业都差不多。预制早就不新鲜,冷链、中央厨房,社恐点外卖,厨房纯靠一台微波炉。只是西贝倒霉踩了爆点,品牌自信硬碰网友质疑,剧情一直反转。买单的是普通人,难受是真的。

对比下海外,你看老美连快餐都懒得装,啥都承认机器操作,大家自己心里明白。国内就喜欢做出“现炒现做”的花活,还搞浪漫主义。不说别的,刚进店那种仪式感三挡加速,让人心里总想着,现在贵点也能理解,可食材透明度跟价格成反比,消费者当然会炸毛。

说白了,这是供需关系最直接的摩擦。过去十年,资本想塑造标准化、高效率、连锁复制,顾客要个手工情绪值。两边谁都没错,但是一旦品牌翻车,信任彻底碎。企业表态越多,逻辑越暴露。把标准往“官方定义”上挂,谁信?大家只想知道自己吃进口里那盘到底什么流程走到桌上的。

这场公关大戏,资本也算被整破防。罗永浩不是刺头,也不是伸张正义的英雄,他更像网络时代替消费者说句狠话的出口。表面上是个网红怼餐饮,实则是整个社会关系、商业信用、消费觉醒的一次小爆发。线下业态越来越卷,大家现在很冷静,更不吃好话,更难骗。

后面呢,餐饮行业要活得明白,透明是唯一通道。顾客不怕预制,怕你嘴硬,还装纯手工。现在有博主,有短视频,什么事都能扒,谁都躲不过舆论显微镜。企业发现自己根本“自证”不了清白,服务员和线人都能立人成段子,网友笑点直上天花板。可话说回来,信任是最值钱的资产,哪怕告赢了,名声输掉,一切白搭。

餐饮、资本,谁不是表面说得云淡风轻,背后各有算盘。这波风波让大家看个明白,做生意比开玩笑还难。未来这个风口,一个环节处理不好,不止买单那么简单,也是整个行业能不能再进化的门槛。希望有一天,不用再靠十万块去兑清白,每个人吃每一顿都明明白白。做企业不是讲故事,真相才是长久。

小编写文不易,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才有动力。生活都不容易,做业务也辛苦,大家一起努力,把生活过好。发现内容需更正或有任何合法意见,官方渠道联系我们,会处理核实。宣传正能量,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