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DeepSeek回应,抗战初期胡适以外交方式缓战并非主张投降

一条微博,阅读量瞬间飙破千万,原本只是湖南师大引用的一句“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镜”,却在网络上炸开了锅:为什么一句中性励志的名言,能牵出半个世纪前的历史舆论风暴?谁都没想到,今天谈教育竟然要先掂量历史人物的政治立场。教育能不能只讲思想价值,不扯历史包袱?还是说,每背后都潜伏着更深的社会情结?

有人直言不讳:引用胡适就是“为汉奸洗白”,彻底不能忍。另一拨声音立刻顶上来:“你这批判是不是也带着政治二分法?”两派立场一碰撞,网络评论瞬间变成了擂台赛——左派骂你忘本,右派说你灭学术自由。湖南师大本以为是正向引导,结果被推上风口浪尖。悬念来了:删不删“胡适”二字,才是真正的关键?

就像剥洋葱,这场风波一层层露出裹在教育背后的种种难题。第一层,是对胡适抗战时期主张的质疑:有人拿出九一八事变后他的演讲,说他曾劝“忍痛求和”,难道是软骨头?第二层,又有人强调他那时只是务实,和汪精卫式投降派根本不同。第三层,是普通师生的真实反应:有学生留言“我想听更多历史真相,不想被简单标签”;也有老师担心,“引用谁都要被扒历史”不利教学。各方观点交织,根本没个定论。

就在大家以为这出戏会就此收尾时,前媒体人胡锡进连发好几篇评论文章,抛出“胡适到底有没有投降主张”的重磅疑问,还配上从DeepSeek检索到的史料片段:他在报纸上提到“拿外交换时间”、说“若无余地也应理性让步”。这一重磅反转,瞬间把讨论拉回高潮。有人气得直呼“原来他真有过类似表述”;有人却马上反击:“别断章取义,这完全是情势所逼的谈判策略!”两边火药味加剧,前文埋下的“要不要署名”论调此时全部爆发——原来真正的争议,不只是名字,而是如何解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话题再度锋芒显露后,舆论又迎来短暂休整。校方在官网上发布长篇说明,重申教育价值和多元视角初衷,但同时提出要征求师生意见再作进一步处理。似乎事态得以缓和,网友们也暂时移开了焦点。新的难题却在暗处浮现:有学者发文指出,涉及民族情感的史料往往不宜轻易公开解读;也有家长在微信群里担心,孩子在课堂上是不是又要被“洗脑”或“反洗脑”?两边分歧已经深入骨髓,就连折衷方案也难以得到普遍认同。

这场风波叫人哭笑不得。学校一边想树立现代教育形象,一边又不得不揣摩历史人物的政治分量;网友批判说你政治正确,学校又反过来说你伤害史学自由。有人反讽,学校就像是在走钢丝,左右都得讨好,结果只换来更多质疑。要我说,既然引用了,就免不了被扒历史,这个责任谁也甩不掉。可偏偏没人想正面回应:教育的目的不是给所有问题都打上对错标签,而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可惜,这句话好像没人愿意自己先学会。

有人认为,教育引用历史人物就该先审慎,再审慎,否则就是“为汉奸洗白”;也有人坚持,学术自由高于一切,不应受到网络舆论的绑架。你站哪一边?难道只有完全无争议的人才能被搬上讲台?还是说,我们根本就不配带着有光的眼镜看世界?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