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世界上极度贫困的地区时,人们往往会直接联想到非洲。闭塞的现代化进程、资源匮乏以及社会动荡,似乎都为这一印象提供了依据。非洲并不是单一的贫困面貌。在这个大陆上,有些地方的生活方式让人目不暇接,甚至达到“奢侈”的层次。
举例来说,非洲西部的加纳便拥有被外界誉为“黄金部落”的群体。这一部落令人瞩目的原因在于黄金的普遍存在:无论是日常装饰,还是随手可见的美甲、戒指,即使是儿时玩具或者贴身衣物,都会镶嵌或制成黄金制品。更有甚者,该部落的酋长不仅以黄金环身,还拥有逾八十位妻妾,足见权力与财富的象征自古传承至今。
之所以形成如此富足的生活方式,离不开非洲地区的历史演变。尽管非洲具备广阔土地和丰富资源,其文明进程却因战争频发而显得缓慢。数百年来,除部落间的纷争之外,欧洲列强的殖民侵袭也严重阻碍了非洲的自主发展。当地居民在这种长时间的混乱中饱受摧残,许多人沦为殖民地奴隶,有些甚至失去了生命。温饱成为难以企及的目标,安全感无比珍贵。尽管外界对非洲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贫困和落后之上,但非洲民众始终未曾放弃抵抗,他们在长期压迫下酝酿着反抗,最终迈向了独立与自由的道路但随之而来的,其实是新的内部危机。自由的空气刚刚吹拂,内部冲突与权力斗争又成为发展的障碍。屡次爆发的内战使得文明进步宛如陷入泥淖,前进速度异常缓慢。
相比之下,加纳呈现出另一番图景。黄金在加纳如此常见,以至于该国享有“黄金海岸”的称号。加纳的黄金储量据统计高达7亿盎司,仅次于南非。对加纳人而言,黄金既是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身份的象征。通过出口黄金,加纳一度成为世界黄金交易的中心,不仅推动了国际贸易,也间接提升了国家整体的现代化进程。在当地,黄金加工店以及珠宝铺随处可见,居民对黄金饰品的喜爱几乎溢于言表。在“阿珠拉纳黄金城节”期间,各类黄金饰品彰显无遗,连建筑物上都能见到黄金装饰,反映出黄金在文化认同上的深厚地位。
加纳不仅矿产资源丰富,其钻石储量同样令人瞩目,境内分布至少九个重要矿区,总储量达数千万克拉。石油资源也为加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这些财富的积累,该国的人均GDP已超过两千美元,虽然与全球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但在非洲内部已属领先水平。
深入加纳某些地区,可以见识到所谓的“黄金部落”。这个部落对黄金的追求更加极致,从服饰到日用品,黄金的运用超出想象。历史上,当地人自十四世纪便开始探索开采黄金的方法,至今已历经七百余年。虽然技术多以人力为主,世世代代的经验累积让他们逐步形成了高效而独特的采金技艺。到了现代,黄金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成为部落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部落酋长的生活方式。酋长通常穿戴着大量由黄金制成的配饰,从手环到戒指无一例外。他身边聚集的众多妻妾,已然成为权力的标志。这一现象源自传统的社会结构,对酋长而言,多妻并非单纯享乐,也是身份与地位的体现。即使那些妻妾不直接参与权力分配,她们也自在享受着经济上的富足和生活上的舒适。
在黄金部落,普通居民的生活同样充满想象力。水壶、饭碗、甚至日用油灯,都有可能是黄金制品。这样的富足,与非洲整体的贫困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极端的经济分化,不禁让人思考:对于加纳这样的地区来说,未来的发展关键,恐怕在于如何协调内部资源,让更多民众分享到国家的经济成果。只有逐步缓解贫富悬殊,依托资源优势推动科技进步,非洲各国才有希望赶上欧亚大陆的发展步伐。
无论如何,非洲并非完全被贫困和落后定义。那里既有大片荒野,也藏着丰富生机、令人赞叹的资源。在黄金闪耀的加纳,贫困与富足并存,历史与现代交织。那些象征着财富与地位的黄金,正在书写非洲别样的故事。
(资料来源: 中国日报网《探秘穿金戴银的非洲部落 体验异域风情》,环球网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