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的8个儿子:有人背上千古骂名,有人成开国将军,命运天差地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沧海阅铭

编辑 | 沧海阅铭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媒体

1928年6月的一天,奉天城外一声巨响,纵横三十年的张作霖,在回家的火车上遭遇意外,突然离世。

他留下了庞大的家业,更留下了8个年纪各异的儿子,最大的已能独当一面,最小的还在襁褓中。

这8个同父异母的兄弟,流着同样的血脉,却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那为什么同样的出身,会有如此悬殊的结局?他们各自的人生里,又藏着怎样的选择与遗憾?

当时张作霖遭遇意外的消息传到奉天帅府,府里瞬间乱成一团,夫人们抱着孩子哭个不停,8个儿子站在一旁。

那一刻,他们不仅失去了父亲,更失去了最坚实的靠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没人能给他们答案。

其实张作霖活着的时候,对儿子们的教育格外上心,他常跟孩子们说:“咱老张家能有今天不容易,你们要好好读书,不能给家族丢脸。”

长子张学良被送进东北讲武堂学军事,次子张学铭被派去日本留学,其他几个儿子也都进了好学校。

他这么做,其实有自己的小算盘,作为旧式军阀,他最希望的就是儿子们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把张家的基业牢牢抓在手里。

可他没意识到,这种“守业”的想法,在那个国家危亡的年代,其实已经有些过时了。

他更没料到,正是这种教育理念,让儿子们在后来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决定,毕竟时代变了,光想着保住家族,早已不是最正确的出路。

张作霖死后,27岁的张学良成了张家的顶梁柱,大家都叫他“少帅”,期待他能像父亲一样,守住东北这片土地。

张学良也确实没让人失望,1928年12月29日,他顶着日本的巨大压力,宣布“东北易帜”,让东北三省正式纳入南京国民政府的版图。

这个决定,让他一下子成了全国的英雄,大家都说,张学良有民族大义,不像其他军阀那样只顾着自己的地盘。

那时候的张学良,风头正盛,手里握着中国最强大的东北军,家里有钱有势,还是民国四大公子之一。

他住在北京的大四合院里,出门开着进口轿车,身边从不缺朋友,西安的杨虎城将军甚至开玩笑说:“少帅这辈子,是来享福的。”

可谁也没想到,这样风光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城外的柳条湖,突然传来几声枪响。

日本关东军炸毁了一段铁路,然后反咬一口,说是中国军队干的,还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的北大营。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变”,当时张学良接到消息后,他下了一道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命令:“不抵抗,不动手,把枪放到库房里。”

可短短四个多月,整个东北三省都被日军占领,一夜之间,张学良从“民族英雄”变成了“不抵抗将军”。

后来到了1936年12月,张学良做了一件改变中国历史的事,他联合杨虎城将军,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要求他一致抗日。

这就是“西安事变”,最终蒋介石答应了抗日的要求,可张学良却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被蒋介石软禁了起来,这一禁就是54年。

从36岁到90岁,人生最宝贵的时光,他都是在软禁中度过的,直到2001年,101岁的张学良在美国檀香山病逝,才彻底告别了这段充满遗憾的人生。

不过除了长子之外,在张作霖的8个儿子里,老四张学思的人生也挺让人意外,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15岁的他还在奉天同泽中学读书,日军占领沈阳后,他跟着家人一路流亡到北平,转学到汇文中学。

后来学校里来了些进步学生,带来马克思主义的书,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张学思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1933年4月,17岁的他偷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步,让他彻底和“大帅少爷”的身份划清了界限。

之后他按党组织安排,考入南京中央军校卧底,西安事变后还被抓了起来,幸好党组织及时营救才放出来。

1938年他去了延安抗大,跟普通学员一起吃粗粮、练队列,一点不搞特殊,连毛泽东都夸他“能放下架子干革命”。

抗战胜利后他参与建人民海军,1955年被授少将军衔,可惜1966年遭冲击,1970年就走了,他本可以靠家族过好日子,却选了最苦的革命路,这份勇气不是谁都有。

说到这,老二张学铭的性格和张学良不一样,他内敛爱思考,早年被送去日本留学。

九一八事变时他在天津当市长,面对日本搞的“便衣队”骚乱,他没退缩,两次带兵把麻烦解决了,比张学良硬气不少。

可日本人不甘心,逼着南京政府免了他的职,他只能出国“考察”,在欧洲那几年,他见了西方的民主制度,抗战时他被迫在汪精卫伪政权挂过名,但没做坏事,抗战后也没被追责。

1949年有人劝他去台湾,他没走,说“我是中国人,得留在自己的土地上”,新中国成立后他当天津市建设局副局长,凭着对天津的熟悉提了不少规划建议。

1983年75岁时在北京去世,也算用晚年行动补了家族的遗憾,而除了这三个儿子的故事之外,其他几个兄弟的日子就平淡多了。

老三张学曾运气好,皇姑屯事变时他也在火车上,因为去了另一节车厢躲过一劫,后来他去日本、英国留学,后来就留在国外,在联合国工作,一辈子没沾政治,晚年在美国去世。

老五张学森从小喜欢飞机,九一八事变后去美国学航空,成了飞行员,抗战胜利后先在天津工作,后来去了台湾。

他跟张学良关系最好,张学良被软禁时,他常派女儿去陪伴,1995年他在北京病逝,也算回了故土。

六子张学浚肄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抗战时在军统当翻译,战后在澳门教中文、当篮球教练,1967年迁到台湾,1984年去世。

七子张学英最惨,新中国成立后去台湾,没依没靠,最后贫病交加死在香港,而最小的张学铨,张作霖死时才3岁,后来在天津55中学当职工,1996年去世,一辈子安稳平凡。

回看张家八子的故事,不只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更是近代中国的一段小缩影,从军阀割据到抗日救国,从新中国成立到建设发展,每个阶段都有人在做选择,每一次选择都决定了人生的方向。

如今我们不用再面对战乱,可还是要记得,不管出身怎么样,心里都得有家国大义,选对的路、做对的事。

就像张学思那样,哪怕起点特殊,只要有正确的理想,就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光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