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国突然加入战局?7月4日下午,俄乌冲突新消息来了

战争这头巨兽一旦被彻底释放,再想把它关回笼子,就由不得其中任何一方单方面意愿了。

俄罗斯现在有停战的想法吗?可能有!但国内的“皇俄派”极端民族主义势力气焰正盛,他们会答应轻易放弃拿血换来的土地吗?不可能!

乌克兰那边想停战吗?恐怕也不想放弃任何一寸主权领土,更重要的是,它背后那些掏钱掏枪的欧洲和美国金主们点头了吗?没有!它们还指望着用乌克兰持续消耗俄罗斯呢!美国特朗普政府想抽身止损吗?

看着有点像那么回事,但美国庞大的军工复合体正在这场战争中赚得盆满钵满,它们能答应金主们撤走这个大蛋糕吗?绝无可能!朝鲜想撤吗?它的小兵在前线卖命呢,要是没拿到答应好的核导技术或资源,它会甘愿退出吗?根本不会!这就跟输红了眼的赌徒坐在赌桌上一个道理,俄乌是主要的赌徒,美朝等国则是放贷或煽风点火者,双方及各方都觉得自己只是差那一把“好牌”或者对方下一秒就会崩溃,总幻想着下一把就能翻本,结果只能是越陷越深,把更多的国运和生命投入到那个无底洞里。

悲剧性困境暴露无遗。

所有的算计、所有的变局、所有的交易背后,承受最深重苦难的永远是无辜的平民。

哈尔科夫那位年迈的老奶奶可能还蜷缩在冰冷、潮湿、臭气熏天的防空洞里,手里攥着最后一块硬得像石头的黑面包,外面是无休止的炮声轰鸣;顿涅茨克地区曾经靠挖矿养家糊口的矿工,被迫放下了矿灯,被塞进了步枪和手榴弹,送去前线那充满泥泞和血腥的战壕里当人肉盾牌;而在遥远的俄罗斯远东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成千上万的海军士兵家属则在每一天的提心吊胆中挣扎,既渴望收到亲人报平安的消息,又恐惧收到那张最终决定命运的阵亡通知书。

那些被“2打1”、“雪中送炭”、“痛失大将”等等宏大叙事所掩盖的残酷现实,其实是几百万个这样破碎的家庭在绝望中哭泣,是成千上万亩原本肥沃丰饶的良田在钢铁履带下化为焦土废墟。

媒体争相报道的所谓“战略转折点”,对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普通百姓而言,不过是地狱里的魔鬼,换了一个更具创意的折磨方式罢了。

当前局面最诡异、也最煎熬的吊诡之处在于:所有主要的参与者——俄罗斯、乌克兰、西方、朝鲜——似乎都陷入了一种“比拼耐力”的病态竞赛。

俄罗斯在赌:赌乌克兰的军火库会先于自己的人力耗尽见底,赌西方阵营的耐心和支持会被漫长的战争和国内压力拖垮;乌克兰也在赌:赌俄罗斯的经济会先于自己的前线崩溃,赌西方不会放弃自己这个桥头堡,赌克里姆林宫内部会因巨大伤亡而裂变分裂;特朗普政府带领下的美国更像在赌:赌欧洲会在失去美国这个支柱后率先投降妥协,赌自己断奶断粮的策略会逼迫基辅认清现实乖乖上谈判桌;朝鲜则在赌:赌自己的投资(人力)会换来莫斯科承诺的巨额回报(尖端技术或资源保障)。

这是一场极其消耗耐心的马拉松,看得外部人心急火燎、焦虑无比。

偏偏这漫长的对峙中,还要不断夹杂着更加惊悚的全球性危机作为背景音:黑海粮食出口协议停摆后引发的全球粮价飙升潜在风险;位于战区的欧洲最大核电站——扎波罗热核电站因战火不断遭受炮击所带来的核泄漏阴云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还有时不时爆出的战俘遭虐杀的丑闻,不断给这锅已经沸腾的毒汤添柴加料。

联合国的秘书处官员们早已急得焦头烂额,东奔西走到处斡旋,嘴上可能都急起了大水泡,发出的呼吁文件堆满案头。

但在这个实力为尊的世界,在各方赌徒杀红了眼的时刻,联合国无兵无饷,人微言轻,那点苦口婆心的劝阻,就像投入大海的小石子,连个像样的水花都激不起。

谁又在乎谁家听劝了呢?

说到底,这场已经将“第三国突然加入战局(朝鲜)”的现实、“2打1”的新格局、“特朗普雪中送炭”的变数、“普京痛失一员大将”的损失以及诸多“7月4日下午”传来的“俄乌冲突新消息”都囊括其中的残酷战争,用无数鲜血和废墟教会了全人类三个刻骨铭心的硬道理:第一,现代战争根本没有赢家!战场上的伤亡、社会的撕裂、经济的崩溃、道义的破产,无论哪方声称胜利,其代价都沉重得让所谓的胜利果实苦涩难咽,国家元气、平民福祉遭受的创伤可能数十年都无法愈合;第二,所谓的地缘政治博弈,扒开那些光鲜的宣言和外交辞令,里面塞满了赤裸裸的算计、冰冷的利益交换和极端自私的国家(或集团)逻辑,盟友反目、背信弃义不过是一念之间一张牌的事,真正的道义和责任往往在利益面前被弃如敝屣;第三,在战火肆虐的当下回首,我们才真正体会和平岁月本身是多么平凡而珍贵——能自由行走、能吃到热饭、能睡得安稳、能与亲人相守的平凡日子,是经历了战争地狱的人眼中不可企及的黄金时代。

多么痛的领悟!只可惜,深陷战争泥潭的各方决策者们,似乎依然沉迷于坦克大炮的钢铁碰撞声,追逐着地图上那点得失进退的虚妄胜利。

他们可能忘记了,或者有意忽视了一个事实:无论这场战争最终如何收场,无论谁在战术上占了上风,历史的审判席早已为他们虚位以待。

那些对平民生命的漠视、对国际规则的无视、对和平机会的错失,终将被后代以更清晰的眼光和更严厉的标准加以审视和评判。

我们现在能做的,唯有怀着沉重的心情祈祷:只愿烽烟尽散的那一天尽早到来。

当后人在图书馆翻阅这页浸透血泪与火药味的战争史时,能从这些刻骨铭心的教训中汲取智慧,多几分理性的清醒与和平的执念,少几分盲目的狂热与无谓的仇视。

唯有如此,这场人类共同的悲剧才不至于是彻底无意义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