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同事小李吃饭,她拍着大腿说后悔,去年半导体基金赚了23%没卖,结果今年跌回成本线,白熬大半年。我跟你说,这事儿我见多了,真心的,太现实了。用专业术语说,就是回撤管理做得不行,仓位管理也没跟上。别光盯收益率,先弄清本金和目标收益,这才是资产配置的点。就是别像买菜一样按个固定价来判断。
举例能说明问题。妈妈拿5000元买偏债基金,三个月年化短期表现3%,我算给她听盈利150块根本不够达成旅行目标,耐心持有补仓后半年累计到手1500元才止盈。闺蜜买新能源基金,本金8万,两个月涨15%后卖出换冰箱,现在那只跌了近三成,她天天说“幸亏没贪”。问一句你买的是宽基还是主题基金?答案决定你的止盈阈值。别以为一个百分比放诸四海而皆准,基金的波动率和行业轮动决定了策略的差异。
再说三招落地操作。招一别死盯收益率,先算两个数——本金和目标收益,用年化收益率做动态参照,做好回撤预案。招二区分基金品类,宽基指数可用年化15%-20%作分批止盈参考,行业主题要更激进,涨到25%-30%就要分批卖出,偏债类则以6%-8%保守为主;分批卖出和仓位管理是关键。招三止盈后别慌也别悔,把收益入货币基金或做再投资计划,设置再入场规则,用分散投资降低单一风险。我才不信呢,按这些方法还会被割韭菜。
市场里有很多声音,专家说要看宏观和估值,普通投资者则看情绪和新闻,两边都有道理。用直接引语听听同事说法“我当时觉得还能涨,结果被套”。基金经理会用“波动性”“贝塔值”来解释,就像医生看病要查体检报告一样。等一下,别忘了时间成本持有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在算账,别让情绪把理性打跑。
想留个画面把落袋为安的收益放进旅行箱、放进孩子的学费、或者变成下一笔稳健的再投资。投资不是比谁更大胆,而是比谁更会把成绩单成现实生活的改变。就是说,学会算账、分层止盈、再做安排,收益才不只是数字,而是真真切切能回家吃饭的粮饷。真假的?试试就知道,别光说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