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丽丽和沈友根,这对夫妻档的操作再次引起了市场的关注。这次他们打算通过询价方式甩卖2.38亿股东方财富的股份,虽然占总股本只有1.5%,但数量不小,足以让不少股民脑海自动浮现出一幅“家现金流有点紧,卖卖股票救急”的画面。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虽然两人对公司无直接管理权,但沈友根偏偏还是公司控股股东的儿子——这是妥妥的家族企业的标准配置!这么说吧,台面上的控股权姓沈,台面下的股份交易也姓沈,顺便还挂了个陆家的名字。这波操作,不能说是巧妙,只能说是“太巧了”。
从公告来看,出让股份的理由相当接地气:个人资金需求。嗬,这四个字啥都没说,又似乎啥都解释了。股东缺钱了,那当然得卖点股份补补洞。可问题是,普通人缺钱可能会找亲戚借点、网贷弄点,但玩家呢,经常直接教股民“如何快速在市场里找到自己的银行”。讲真,卖股票这事,在圈已经说不清是个人资金问题还是公司战略问题了。毕竟,这么一大笔股份转让,市场反应绝对不会轻飘飘。
陆丽丽、沈友根的身份也很耐人寻味。他们既不是东方财富的实际控制人,也不是董事会成员,但三人搞了一出“一致行动人”的戏码。这种家庭式股权操作,无疑让人联想到中餐厅开会时一家人拉帮结派的场面。用一个更接地气的比喻来说,陆丽丽和沈友根好似国庆亲戚聚会时腾出的那张麻将桌,虽然输赢都很有限,但参与的每个人都巧妙地在牌桌外还有点小动作,甚至还能一桌多玩。
至于本次股份出让的转让方要求明确规定,受让方需具备相应定价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这一句话直接筛掉了一票吃瓜群众,毕竟这个市场喊着“要来份牛市套餐”的小散户们,怎么可能有机构投资者那样的定价能力?这无疑又是一次和象牙塔之间的亲切联动。也就是说,普通投资者只能在新闻里品品味,或者干脆琢磨一下怎么才能让自己的钱包变得像机构投资者一样厚。
细分析这事,但凡懂点市场的人都知道,股份转让对股价行情有直接影响。尤其是这种“大人物缺钱,小股东揣摩市场情绪”的桥段,无疑会让股价添上一层不确定性。按照经验来看,要么机构投资者欣然入局,要么市场开始慢慢调整价格,让散户们坐起过山车。选择权当然不是普通投资者手里的——市场里讲规矩,还是说了算。
当然,也不能把这件事仅仅当成一场大戏来看待。它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普遍的问题:家族企业控制下的公众公司里,股东的资金需求往往出现后续管理和利益矛盾。这种局面也许不会直接影响控股权,但却可能间接制约公司的资金运转和市场形象。毕竟,市场的逻辑从来不只是公开透明,还包括那些未说出的潜在规则。
这让人不禁想问:个人资金需求真的合理到可以甩2.38亿股的地步吗?玩家们的“需求”是否正在悄悄改写市场的共同规则?而那些机构投资者,这时候选择入局,是聪明布局还是被无形推动的?到底谁在这场游戏中赢得最大呢?你,又怎么看?